當時,學校不能正常上課了,袁振富每天最重要的事情除了添飽肚皮外,就是讀父母留下來的書。幾乎是兩耳不聞窗外閒事,一心牢記父母重託。是這些精神食糧和堅定的信念,支撐他一路走來,並順利地讀完了高中。

袁振富,瘦小卻無比倔強的小男子漢,在父母得到平反之後毅然決然離開傷心地——紅樓市區,主動到農村去,便來到月牙河當了一名代課老師。這一年,他已經年滿二十歲了。

袁振富選擇月牙河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喜歡月牙河的名字。“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月牙”二字很詩意,又很符合他當時惆悵的心境。而且,他又想到了“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裡的月,傷感中富有人情味。袁振富深有感觸,一個人最寂寞的時候,不是在人跡罕至的荒野,而是在車水馬龍的鬧市,卻沒有一個熟識的面孔。於是,對於一個孤獨的人來講,人情味應該算是最迫切的追求了。當然,有可能是冥冥之中,他還是喜歡“臨河而居”的小村莊吧。

不僅僅是月牙河小學,當時的很多鄉村學校教學條件都特別艱苦。袁振富向來是以苦為樂的,他不怕。因為認真負責,使得他對學生要求極為嚴格,加上年輕沒有經驗,教育管理學生方面手法就簡單了一些、直接了一些,致使一些淘氣的學生對他很不友好。阿來夫就是其中的一個。

…………

阿來夫坐下後,遭到了同桌、李來財家的三公子李三福的取笑:阿來夫啊阿來夫,你可真丟死個人了。就知道吃,還吃“糖”吃“詩”的,你咋不去吃屎呢?

阿來夫拿起課本就打李三福,“啪——”的一聲,清脆響亮,全班皆驚。

袁振富一回頭,正好看到這一幕,大喊:阿來夫!你想幹啥?給我站起來!站著聽課!

袁振富穩定穩定情緒,開始示範朗誦《鋤禾》,同學們都聽的很認真。這位小袁老師有個習慣,喜歡“移動式”朗讀,就是邊朗讀邊在兩排課桌的過道上轉,有時還一面用手撐著某個學生的桌角一面讀。

阿來夫的位置正好靠過道兒,此時他已被罰站,袁振富轉第一圈兒時,他就偷偷用眼睛瞄著,當第二圈兒即將轉到自己桌前時,壞水兒從腦子裡冒了出來,摳出一塊大大的鼻屎,抹在了桌角。

袁振富領讀“鋤禾日當午——”,同學們跟讀“鋤禾日當午——”。袁振富一隻手拂過各個書桌的桌角來回走動,自然而然到了阿來夫課桌旁,手指即將從那塊鼻屎團旁邊劃過。

阿來夫不動聲色地用禿了頭兒的鉛筆把鼻屎團向前推了推,調整到最佳位置。這一切,都被李三福用眼睛的餘光看到了。他想告訴老師,看到阿來夫惡狠狠的眼神,只得把臉側了過去,意思是“眼不見,心不煩”。

袁振富還保持著慣有的動作,“汗滴禾下土——”

同學們讀:汗滴禾下土——

袁振富:誰知盤——這是什麼?

同學們中,用心上課的以為老師在考自己呢,都大聲讀:誰知盤中餐——

沒有用心的學生,就機械地順著讀:誰知盤這是什麼?

袁振富的手終於摸到了阿來夫精心準備的鼻屎,感覺到手裡粘粘的,拿到眼前一看——肺都要氣炸了!

“阿來夫——”袁振富大喝一聲。

“阿來夫——”真有幾個學生傻乎乎地跟著讀了出來。

“都別朗讀啦!”袁振富趕緊制止,然後盯著阿來夫,說,“這是什麼?你說!”

阿來夫低著頭站著,一言不發。全班的目光都集中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