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我們的明天比蜜甜(第2/2頁)
章節報錯
天氣不冷不熱,微風習習,草香陣陣。白哈達邁開大步,嗖嗖地走了一個多小時,就來到了哈達鄉政府大院。外觀上還留有過去“人民公社”的影子,高大的院牆是大石塊砌成的,並用水泥勾了縫兒,使得不規則的石頭有了特殊的藝術效果。水泥抹的大門垛,為了美觀,點綴著白色的石子兒,也有綠色的,那卻不是什麼石子兒,而是綠玻璃瓶子打敲碎後過了遍篩子,篩出來均勻的小塊兒。門垛的正面中間有些凹陷,是專門設計掛牌匾的,分別掛著“紅樓市哈達鄉人民政府”的牌子。與其它漢族地區不同的是,其中一側是用蒙文書寫的。
大門垛兩側的牆上分別用紅油漆寫著標語:一側是“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一側是“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每每看到這兩行標語,白哈達就感到特別的親切,他點點頭,在心裡說,“這樣的語錄,到什麼時候都不過時啊。”
高大的兩個門垛上方,是用幾條鋼筋彎成的拱形相連,上面嵌有鐵皮製成的迎風招展樣式的紅旗和“哈達鄉”三個紅色大字。
白哈達把披著的上衣穿好,整理了一下釦子,昂首闊步走了進來。白“哈達”來到“哈達”鄉政府,可不像是進了自己家門那樣隨意。雖然是名字相同,意義那可天差地別啊。
輕車熟路就找到了會場。白哈達來得有些晚了,雖然會還沒開始,但會議室幾乎坐滿了人。他找了個靠邊兒的位置坐下,和前後左右的熟人打著招呼。主席臺上還沒有人入座,領導嘛,或許都是這樣,後出場才顯得重要。
白哈達從人造革包裡往出掏記錄本,就聽到有人交頭接耳地談論——
“這回上邊兒要有動靜兒了。”
“估計不會是雷聲大雨點兒小吧?”
“怎麼改?還能把土地改出花兒來啊?”
“那可不一定,政治任務,一定要重視。”
“重視歸重視,生產那可是是主要的。千萬別像前些年搞的那一套,那樣的話,咱們這地還種不種了——”
“都別白話了,領導來了……”
這是一個關於農村實行體制改革的推進會。鄉領導要求各嘎查、村必須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全力推進,爭取圓滿完成任務。
…………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有學不去上,上學又吊兒郎當,月牙河村裡的一些孩子再這樣遊遊蕩蕩可不行啊。面對失學率居高不下的狀況,不但學校的老師著急,村幹部更著急,個別“思想進步”的家長同樣著急。
“沒文化,將來進城裡打工都沒人要你!就算要你,也——也可能會像韓黑龍那樣,被人瞧不起,最終死在了‘窮’字兒上!”
“不上學,你就一輩子順壟溝兒撿豆包吧!還撿不到熱乎的!”
“我們那時候,是因為——那啥,全都不上課,沒學明白啥東西。你們現在條件多好啊?有學不上,那就是大傻子,就和那個喜子沒啥區別。”
除了長輩語重心長的訓斥外,一些“大齡青年”以長者自居,抒發心中的感慨。好像是當時要是有現在的條件,自己早就是大學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