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賢苦笑一下,走到椅子上坐下,跟皇帝相對而立,很自覺的就拿起一本奏摺,開始仔細的研讀。

一般情況下,只有真正重要的奏摺,才會被送到皇帝這裡來決斷,比如用兵、立法這些,沒有聖人的批註,尚書省是不會施行的。

所以,但凡是出現在這裡的奏摺,都不能一目十行,而是需要逐字推敲、仔細思索以後,才能批註。

至於上面已經有了的中書省批註,李賢覺得,這最多作為一個參考。

這本奏摺的內容,是吏部對劍南道各個州府官員的評核結果。

其中,有三四個官員,因為在任懈怠,需要懲罰,兩個在任表現不錯的官員,需要嘉獎。雖說吏部本身就有懲罰、嘉獎官員的資格,但是,這樣的事情,總是需要聖人的首肯的。

這份奏摺沒什麼問題,吏部尚書張瑞,雖然看起來是個老好人,但是做事情還是很靠譜的。不管是獎勵還是懲罰,都合乎標準,沒有過高,也沒有過低。

至於中書省的批註也就很簡單,那就是“可”。

抬起頭,李賢剛打算開口,就見李治已經啟動了椅子的機關,並且把墊腳給抽了出來,已經躺了下去。

見太子並沒有一遍而過,而是仔細的看了一遍,甚至最後才看中書省的批註,李治就稍稍放下心來。

看到太子看著自己卻不動筆,李治微微一笑道:“今日是朕對你的考校,難道你還要問朕怎麼批覆?你自己批註就好,朕會告知門下省,對你的批註,進行一次研判的。”

李賢做夢也沒有想到,皇帝竟然讓自己直接批註奏摺。不過看他已經閉上了眼睛,也就不再糾結,在吏部的奏摺上,寫了一個“準”字。

因為沒什麼問題,所以只需要過一遍就好。

開啟第二道奏摺,不同於第一道,第二道奏摺,單單是中書省的批註,就足足有好幾段。抬頭見皇帝早就閉上了眼睛,沒有一點搭理的意思,李賢嘆息一聲,只好繼續批註。

處理政務,年輕人自然有年輕人的短處,比如對如今天下情況的瞭解。但是,也有長處,比如處理起來的速度,比如,一個後世人見識的寬廣。

就算是一些不太瞭解詳情的奏摺,在李賢這個後世人的理解下,依然有很多可以一試的方法。處理奏摺就像是批改作業,雖然繁瑣,但是隻要想辦法樂在其中就好。

於是乎,李賢越是批註,就越是投入....

讓皇帝大感頭疼的奏摺,在李賢的處理下,不到天黑,就全部處理完了。

處理掉最後一份奏摺,見李治睡的還很沉,李賢只好輕手輕腳的離開了。

殿門關閉以後,椅子上的李治,就睜開了眼睛。

看了一眼放著茶壺茶杯的凹陷,李治這才明白這裡是用來幹什麼的。

到了現在,他依然不願意去看說明,依舊準備靠自己發掘出這個辦公桌上所有的機關。

又看了一眼已經處理完的奏摺,李治就對姜暠吩咐道:“去請郝處俊、劉仁軌、戴至德、張文瓘入宮,朕有事跟他們商量。”

聖人連夜召見群臣,一般情況下都是有大事發生。

可是,當張文瓘幾人,急匆匆的趕到金鑾殿時,看到的卻是躺在一個奇怪胡床上,老神在在的聖人。

李治現在對於辦公桌和椅子,真是越來越喜歡,甚至有在椅子上睡一晚的想法。至於以前的桌案,就應該劈了燒火。

吩咐宦官給幾人搬來錦墩,李治指指桌子上的奏摺說:“叫你們來,沒什麼大事,就是讓你們看看太子批註的奏摺,這段時間以來,你們教導太子,可以說是盡心盡力,也應該看看自己的成果了。”

太子批註的奏摺?

郝處俊愣了一下,隨即走到書桌邊,挑出一本奏摺看了起來。

因為這些奏摺都是從中書省送來聖人這裡的,所以他很清楚哪些奏摺,內容複雜,難以決斷。

可是,令他意外的是,就是他也頭疼不已,只寫了一條批註的奏摺上,太子殿下,卻洋洋灑灑地寫了十幾條的批註。而這十幾條的批註,都可以說言之有物,其中三兩條,就是他這個中書令,也有醍醐灌頂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