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帝王術?(第2/2頁)
章節報錯
“對民篇,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當時,商鞅寫了一本書,名為《商君書》,算是帝王術的開篇。哦,商鞅你知道是誰吧。”
李賢拱拱手說:“兒臣自然是知曉的,商鞅變法以強秦國。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他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他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賜予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為商鞅。”
對於商鞅,李賢只能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要說先秦時期,誰最出名,肯定有他一個。正是他的變法,才使得秦朝逐漸強大起來,最終秦國一統中原,就有他的一份功勞在裡面。
至於後面車裂之類的下場,很容易讓人想到背黑鍋這個詞上。變法使得平民富裕了,卻傷害到了傳統貴族的利益,得罪了一整個階級,就算是秦君也沒法庇護住他。
想到商鞅的下場,李賢覺得,自己的那些心思,還是收起來的比較好。免得史書記載先秦商鞅變法而車裂,大唐李賢變法而什麼什麼的。
想要以一己之力撬動封建王朝這座摩天高樓,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做到的。
見李賢對商鞅很是熟悉,李治就繼續說:“這本書,其實是一本禁書。因為,它是隻有皇帝才適合看的書。而書中的思想,總結起來,就是馭民五術。”
“所謂馭民五術,即為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貧民。”
“所謂愚民,就是在思想上控制百姓,不讓他們有自己的思想,統一他們的觀念,使他們只有一種思想,一種觀點。學說思想很容易形成自己的團伙,當初百家爭鳴,各國的國君,未嘗沒有食難下嚥啊。遠了不說,就是現在五姓七望,就是藉助了自家的底蘊,才這麼難對付。一家之說尚且如此,更別說更多的學說了。”
“所謂弱民,就是削弱百姓的力量,以弱趨強、以奸馭良。百姓是很好對付的,作為帝王,不需要控制百姓,只需要控制下一個階層的人就夠了,也就是貴族官員。而貴族官員再逐級的往下控制,就能形成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帝王對百姓的控制,也就達成了。他們對上一層的地主縣令尚且沒法反抗,又怎麼敢反抗高高在上的帝王呢?”
“所謂疲民,就是讓百姓為了養家餬口,不斷奔波,不停勞作,讓老百姓一直操忙。為什麼呢?只要人還在疲於奔命,就沒有心思也沒有時間去想別的了。”
“所謂貧民,就是透過加強賦稅,橫徵暴斂,壓榨百姓生產勞動力的成果,讓百姓不至於餓死,除了生活必需之外不能太富有,這樣一來百姓沒有安全感,無恆產則無恆心,只能依附於朝廷,朝廷隨便給點小恩小惠,便感恩戴德,人窮則志短,這樣一來,百姓自然就安分老實了。”
“所謂辱民,一是讓百姓沒有自尊自信,百姓沒有尊嚴,朝廷才有威嚴,二是獎勵百姓互相檢舉揭發。百姓沒有了對彼此的信任感,自然無法抱團,百姓不團結,對朝廷就沒有威脅,百姓不管說話辦事都小心翼翼,謹慎行事,生怕給自己招來禍端。對於官府和朝廷就不必擔心百姓言語串來串去的,難以管理了。”
“以上馭民五術,就是帝王學術的核心之一,朕今天不會教你剩下的,你只要把這五個記住,就好了。”
說完,李治乾脆抱起了茶壺,準備給李賢足夠的思考時間。
這些天他覺得自己的身體很不錯,雖然之前又犯了一次,但比起之前來,還是好了不少。今天見李賢射箭,他也不由得想起來自己遺落多年的箭術來。也不知道朕現在還能不能開得動弓?
這麼想著,李治走到了李荇的旁邊,下令道:“不許任何人去打擾太子,敢於靠近者,殺無赦。”
說完以後,他才嘬著茶水,朝著靶場走去。
沒人敢靠近小亭子,所以小亭子就成了李賢一個人的世界。
而在這個世界之中,李賢的心情,紛亂如麻。
李治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他都聽明白了,但是,組合起來,為什麼自己連話都說不出來了?
所謂的帝王術的核心,居然是這樣的東西?
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貧民?
李治是這麼想的,那麼,教授他帝王術的太宗,也是這麼想的了?
什麼狗屁的民為水君為舟,原來這混蛋也是表面一套背地裡一套啊!
乾隆老爺子這些年來揹負的罵名,或許能夠消退一些了。他的閉關鎖國,固然使得清朝脫離了世界的隊伍。但是....
古往今來,自從商鞅這個車裂一點也不冤枉的傢伙創立了所謂的馭民五術以後,何嘗不是一直在對內“閉關鎖國”?
不讓百姓接受教育,所以貴族就天然地高人一等。
凌辱百姓,使得他們不敢對抗官府的權威,所以,哪怕遇到了災難,朝廷給他們一把觀音土,他們也得老實地吃,不需要再提要求了?
至於貧民,心安理得地壓迫百姓,讓百姓只能餬口,確實穩固了他們作為統治者的地位。但是,財富這個東西,放到一個國家上看,需要看的不是人均多少,而是要看每個人多少的。有這樣的思想,還談什麼貞觀之治,永徽之治?
說到底,所謂的盛世,只是富了豪門,百姓依然水深火熱的假象而已。
一想到自己當初跟學生大講貞觀永徽的盛世,李賢就想給自己來一巴掌。
流露於文字表面的東西,看起來確實挺動人心的。但是,深究探尋到最裡面,才發現是這麼地殘酷。
帝王術?呵呵。
不過是為了自己的寶貝皇位,無所不用其極的方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