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麴文賀謀反被誅之後,高昌王麴文泰便將國政託付給大將張雄主持。表面看起來,好似無風安靜,但實際上卻是波瀾暗生。

唐軍大營內,蘇烈伏案奮筆疾書。

‘臣蘇烈啟奏皇帝陛下,問陛下安;奉陛下之命駐守高昌已有些許歲月,不知陛下安康與否,臣深為掛念之,唯望有朝一日,重回長安,伴駕君前,為君前驅。

高昌諸事,無大無小,多為地方之爭。日前,其王族麴文賀勾連時羅疊支,欲傾覆高昌國政,取麴文泰而代之。臣奉陛下旨意,迴護麴文泰安危,疊支懼我大唐兵威,不戰而退,麴文泰得活。時下,高昌內政大臣乃大將張雄,此人原為......

以臣觀之,張雄不日將組霸府,為高昌第一人,臣敢奏於皇帝陛下,是否需要繼續拉攏其人?

另,麴文賀之反,雖有其人之慾,亦有為高昌之心,言辭字句無不視我大唐為洪水猛獸,臣亦不知麴文泰何思......’

一封信寫完,蘇烈將之密封,交給親衛。

“予爾雙馬,日夜兼程,務必早日上呈皇帝陛下。”

“遵命!”

馬蹄狂奔,一隊唐騎迎著風沙,漸漸消失在夜色之中。他們經伊州、瓜州、肅州、甘州,在涼州稍作休整,入會州,向關中而去。

三月中旬,抵達長安,將信交給皇帝李智雲。

在看完蘇烈信件後,李智雲才知道高昌發生了一場不大不小的政變鬥爭。

不日,召集政事堂六相,商量此事。

杜如晦道:“高昌如何變化倒是不重要,不論其王是否忠誠於我朝,只要蘇將軍能保持對高昌的威懾,便無大礙。臣以為,高昌不過小國,縱有反覆,亦能掌控。相比較而言,臣更在意吐谷渾。如能滅吐谷渾,高昌便能不戰而下。”

“說的有理。”薛收道:“高昌國狹民寡,不為一心,難敵我朝一部。時下若取高昌,我朝與西突厥再無緩衝,不妥。”

楊恭仁反駁道:“若取吐谷渾,不同樣接壤西突厥麼?”

“不一樣。”薛收笑著解釋,“吐谷渾其地,多山多林,素來與西域隔絕。若非我朝商賈往來,多半無人前往吐谷渾。其地惡劣,其山險峻,難耕難行。突厥者,遊牧也。於西突厥而言,吐谷渾之重不在金銀,而在人畜。時下西突厥內亂,其國內諸部混戰,何來兵力冒險深入吐谷渾?

他日我朝取吐谷渾,雖與西突厥接壤,但卻隔絕內外。退而言之,取吐谷渾,和取高昌,給西突厥施加的壓力完全不同。

高昌者,西域門戶也。門戶驟然有失,西突厥必會警惕。”

楊恭仁若有所思。

溫彥博思忖道:“我們不必現在取高昌,信中所言,張雄或可為一棋子,助我們控制高昌。”

“不錯。”杜如晦讚許道:“此人若能為我朝所制,高昌便已落於我朝之手。”

在相國們三言兩語的商討中,李智雲最後定下決定,扶持張雄控制高昌,先滅吐谷渾。

前者,李智雲已經命蘇烈開始跟進,但是後者,得等到秋收方能開始。

不過,在此之前,兵馬整頓操練卻是可以提上日程。春耕正是農忙之時,衛府軍輪換,一部分人歸鄉務農,一部分人留在大營繼續操練。

目前,關內的折衝府已經有所減少,但數量還是維持在百數以上規模,力求驟然興兵,擁軍三十萬。

說是三十萬,不過是個代稱,只要李智雲願意,盡起關內、中原兩地諸折衝府兵,足以越軍百萬。

不過,因為災害的緣故,李智雲趁機走精兵路線。留下青壯軍籍冊,放老幼歸家務農。目前,聚集在長安周圍的常備軍力在二十萬左右,全力暴兵可增至五十萬。

這些,並沒有將邊防諸軍算上。

真正的精銳,現在已越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