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太子,並不意味著可以放鬆,反而意味著一切才剛剛開始。

從前,李承昭可能還有一點自己的時間,但是自此之後身為太子的他,則要開始參與國家大事,接受皇帝教導,聆聽百官述政。除卻他自己的學業,他還要接受更多學識淵博的大臣教導。

總之,他已經徹底失去個人時間。

冊封太子之後,李智雲又冊封杜如晦為太子太師,李靖為太子太傅,薛收為太子太保。太子少師由魏徵擔任,太子少傅由戴胄擔任,太子少保則由孔穎達擔任。

太子三師,更多的是象徵意義,太子三少才是真正教導太子的老師。除此之外,似太子賓客,太子詹事府等等要職,李智雲也分別任命賢良之士擔任。

東宮確立,李智雲自然也會適當給太子放權,讓他自己組建一個班底,給他足夠的空間,讓他在東宮搗鼓。只要別太出格,或者是鬧的太難看,李智雲不會阻止他。

歷史上,李唐王朝的皇帝防太子跟防賊一樣,究其根本,還是因為李世民在玄武門鬧的太難看。雖然說南北朝時期皇室內部殺來殺去也是常事,但是大唐在歷史上可不是短命王朝,所以皇室內部的矛盾顯得格外突出。

以至於人們嘲諷李唐皇室‘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李智雲沒有這方面的顧慮,因為他乾的事情,沒有像李世民鬧的那樣嚴重。更何況,他也不希望太束縛太子。

培養太子,前漢做的很不錯,以至於出現好幾個明君。

君臣父子之制,雖然說自皇子們出宮之後便會確立,但是李智雲和李承昭父子之間卻沒有那麼多隔閡,還是一如既往的親密。原因也很簡單,李承昭自小便是在李智雲手底下長大,父子之間並不生疏,何況還有楊皇后在,李智雲對楊皇后的愛,也體現在楊皇后生的前兩個孩子身上。

沒登基前,他可沒那麼多兒子,前幾個兒子,都和他關係很好。

李承昭在成為太子之後,並沒有大肆尋找可用之才,填補東宮空缺,反而一頭鑽進渭河工坊,常常研究工匠機巧。此外,走訪民間他也沒落下。

在即將過年的時候,他更是偷偷跑到河北道。這一次,他被魏徵狠狠教訓了一頓,連御史也沒忍住彈劾這位無狀的太子。

怎麼能這樣!

他們以為這位太子入主東宮後,好歹也會遵守一些規矩,收斂一些以往的作風,卻沒想到他根本不在乎,甚至變本加厲的到處亂跑胡鬧。有些時候,甚至連東宮都不願意去,反而時常待在原岐王府。

大臣們很難受,覺得這個太子太跳脫了,不好教導。

太子的幾個老師也是一臉便秘,因為他們發現,這位太子殿下貌似和皇帝做事很相似,都是那一種‘我可以認錯,但是我還要繼續犯錯’的型別。

更折磨他們的是,太子犯的錯並不是什麼大事,但就是令他們很苦惱。總有一種勸諫皇帝的蜜汁熟悉感,心累。

比他們更折磨的是地方刺史,縣令。這一點,關中各縣的縣令深有體會,生怕遭遇太子私訪。

因為正義感爆棚的少年太子,時常毆打那些地方昏官,鬧得地方雞犬不寧。他也沒有插手地方治理,就是會忽然跳出來讓縣令下不來臺,像個喜歡大聲說話的不得志青年人,滿腦子的‘天真’說法。

一般而言,遇到這種憤青,當地官僚根本懶得搭理,但對方如果是太子,那就另當別論了。

地方彈劾奏疏跟雪花片一樣落在皇帝御案上,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李智雲氣的不是他在地方胡鬧,而是氣他居然不給自己找一層馬甲披著。

長樂殿。

“陛下,必須好好教訓這小子!”楊皇后氣的不行,昨天她才聽說,楊師道送了幾個楊氏子弟進入東宮,希望能走個後門,結果被太子一頓考核不過關,嘲諷的能跳樓。

這不是關鍵,關鍵是那個小子到處亂跑,到處惹是生非。去渭河工坊也就罷了,畢竟現在朝野都知道渭河工坊的重要性,太子能認真學習一二,將來也有好處。

但是,到處亂跑實在不能忍!

李智雲散漫的靠著憑几,看著李承昭寫的各地發生的事情,以及他的見解看法,以及治理手段。

聽見皇后生氣,李智雲問道:“他的功課可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