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設遼東道置州縣治之(第2/2頁)
章節報錯
大唐子民只知道,他們現在很少服勞役了,就算是服勞役,那也是跟著軍隊監督奴隸工作。
他們只知道,水泥路越鋪越長,商賈們的活動空前活躍,給長安帶去大量的商稅收入。
朝廷官員們,則出行越來越方便,效率變得更好了,連帶著御史也是經常在
各地走動,明察暗訪。
變化已經漸漸顯現出來,大唐國力正在狂飆猛進。
「哈哈哈。」李智雲得意一笑,旋即讓幾位相國坐下,說道:「此番我軍接連破城,數月內滅國高句麗,實乃諸位愛卿忠於國事之功勞也,朕甚嘉之。」
然後嘛,自然是商業互吹,接著是賞賜一些東西。
隨後,杜如晦問道:「陛下,高句麗之土,要如何處置?」
一般而言,都是設立都督府治理,不過這一次,李智雲要因地制宜做一些改變。
「高句麗不同草原,其國久立,現下雖然滅其國,但是並未滅其心,朕恐其民反覆無常。故,設遼東道,置州縣,派遣官吏治之。此外,可命官吏移其婦孺,使之為唐民。」
「陛下,那高句麗男子要如何處置?」薛收問。
李智雲淡淡道:「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不必有過多顧慮。這些年草原人口漸漸減少,正好,用高句麗代替,暫給草原一兩年時間恢復一二,再行往事。」
聞言,眾人頓時遵命。
雖然說帝國奴隸還有很多可用,但現在也要規劃好,不能就抓著一隻羊薅羊毛,不合理。
李靖問道:「陛下,若在高句麗行草原之策,那麼數十年後,其地必荒,豈不可惜?」
照草原那麼來,就是在滅種。
不過不同的是,草原人是放牧,只要有人,就能趕著他們到處放牧,不怕浪費資源。而且草原那塊,只有少數地方適合耕種軍屯,其他地方都不好用。
但高句麗不同,高句麗就是農耕為主,現在皇帝要奪走高句麗的婦女,使之成為唐人子民,又要把高句麗男子當奴隸使,長此以往下去,高句麗那塊必然會荒無人煙。
這樣的話,打下高句麗就沒什麼意義了。
但李智雲自有他的道理。
其一,可以移民,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到這些,必須要花費數十年時間去做。
這其二麼,自然是那塊地方更接近倭國,將來好方便派船過去佔領啦。如果要這麼做,那高句麗那一塊就是跳板,得好好經營才行。
「移民吧。」李智雲說:「每一年都可移之百戶人家,告訴他們,去了那邊,三年稅賦全免,行攤丁入畝之制,能耕種多少,看他們自己能力。」
眼下大唐子民肯定不大願意去那個鬼地方,只能把目標放低,每年移個百戶左右。
「是。」
幾位相國對皇帝的決定也不奇怪,皇帝早就在準備移民的事情,但阻礙很多,而且大多來自民間。
經過隋末戰亂,朝廷手裡的地還是有的,百姓們也覺得現在日子越來越好,誰還願意去那些蠻荒之地。故而,朝廷要麼強制罪犯去那些地方,要麼就是抓著贅婿送過去。正常人家,大都是不願意的。
何況,此前移民的地方都是接近草原一帶,更是困難重重。在朝臣們眼裡,真正意義上值得移民的地方,高句麗只能算是半個中的半個。
不過,李智雲倒是覺得,等將來那些商賈發現倭國的貿易之後,高句麗那塊地方就會漸漸興盛起來。畢竟,那地方很接近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