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政事堂變化更換相國(第1/2頁)
章節報錯
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的心思,早已被大唐群臣猜的一乾二淨。百濟攻打新羅,只為地盤。高句麗插手百濟新羅兩國戰爭,則是為了竊取好處,而新羅則是被動挨打。這其中,最得利的莫過於高建武,若非淵蓋蘇文圖謀不軌,高建武說不定還能趁機滅掉新羅或者百濟。
故,唐朝的戰略目標很清晰,先幹掉高句麗。趁著百濟和新羅死磕的時候,帝國動手,滅掉高句麗。而打完高句麗之後,無論新羅百濟是否罷手都不重要。
如果他們停手,那麼唐朝可以聯合新羅,滅百濟。以新羅對百濟的仇恨,他們沒理由拒絕。如果他們不停手,那更好,唐朝直接幫助新羅攻滅百濟。
而摧毀百濟之後,剩下的新羅又能翻起什麼水花呢。
至於藉口,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想不想揍你。
“高句麗滅後,可從萊州登船,走水路押運糧草.”徐世績侃侃而談,將自己的計劃和盤托出,相當仔細。
由於群臣策力,很快制定出合適的攻略高句麗方案。說實話,帝國這些年滅國甚多,對這一套相當熟悉,根本不必如何費心。
剩下的,就交給時間了。
此前李智雲不搭理新羅使臣,也是在等形勢變化,不管怎麼變,唐朝優勢永遠在,所以他不著急。高句麗不下場,只想從中取利,那就不必等了。
經過這麼長時間觀察,李智雲可以肯定,百濟新羅是死敵,這兩國不可能聯手,明年大機率還要打。而高句麗內部因為分裂的關係,下場的可能性不大。
既然如此,那也不必再做其他考慮,待百濟新羅打起來,他們就直接找個藉口先滅高句麗,而後圖謀百濟新羅便是。
大唐國力年年都在暴增,糧草充盈,將士敢戰,滅高句麗不在話下,他有這個自信,朝臣們也有這個自信。
而在另一邊,得到朝廷的回覆之後,新羅使臣淚流滿面,他們終於得到唐朝的答應了。雖然是個密約,但只要唐朝願意出手相助,他們新羅就不會孤立無援。
於是乎,新羅使臣歡天喜地的離開長安了。他們要把這個好訊息帶回去,告訴新羅王。
隨著時間過去,貞觀八年告終,帝國進入貞觀九年。
正月,門下省納言陳叔達抱病臥榻,上疏請求乞骸骨。皇帝不允並多加賞賜,挽留之。
後兩日,陳叔達又上奏疏,請求乞骸骨,皇帝還是不允,再賞。
直到第三次,陳叔達乞骸骨,皇帝答應,又是多加賞賜,並降旨意,稱讚他是大唐功臣。
實際上,陳叔達是真心想退休。他在相國位置上待的時間可不算短,自武德年間就是相國,直到貞觀朝還是相國,粗略算來,他在相國位置上待了十幾年,絕對算是大唐長壽相國之一。
和他一同當相國的人,如裴寂、楊恭仁等人,早已或死或退,他知道自己該退了。餘下的時光裡,他只想將《貞觀大律》修編完善,給自己的官宦生涯留下一個完美的結束。
人,一定要知進退。
陳叔達明事理,李智雲自然不吝嗇賞賜一番。而後,便是考慮提拔誰做新相國。
這個問題也不難,沒想兩日,李智雲便下詔,任命民部尚書戴胄為納言,進入政事堂為相。
戴胄撐過上一次的重病,身體已經恢復正常,李智雲自然會優先考慮戴胄進入政事堂。
目前六相分別是;中書令溫彥博,中書令李靖,侍中房玄齡,納言戴胄,尚書左僕射杜如晦,尚書右僕射薛收。
民部尚書一職,則由居延都督府長史岑文字接任。
陳叔達辭職後,並未引起什麼動盪,反倒是岑文字成為民部尚書讓不少人心裡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