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留奏疏的事情,李智雲真的不知道嗎?

一開始他確實不知道,畢竟相國輔左自己處理朝政,某某人徇私枉法藏匿奏疏,不是不可能。但要說洛州那邊出現大量百姓逃竄,李智雲不知道是不可能的,他手底下的玄衣衛又不是吃乾飯的。

之前一直沒處理,主要原因便是當時要對付吐谷渾,實在是不能分心,更不能因此事而導致內部生出齟齬,故而他便打算等到解決吐谷渾的事情之後,再來處理此事。

私下尋訪洛州,便有這個原因在內。可他沒想到事情會變得這麼嚴重,一時之間有些無法接受。

其次便是,玄衣衛的存在一直是個謎。最起碼對於大臣們來說是這樣,包括之前的神策府舊臣都無法確認皇帝麾下有一支情報機構的存在。主要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同時也是李智雲一直在避諱的。那便是藏匿玄衣衛。

說到底,玄衣衛這種情報機構對於大臣來說太過恐怖,無孔不入的探查,幾乎讓大臣毫無安全感。一旦徹底暴露存在,不說其本身職能將會大大打折,更會引起群臣反對。

是故,李智雲給玄衣衛的任務就是探查情報。

他們沒有抓人的權力,只有收集情報的權力。而且,探查的物件包括全體臣民,其範圍囊括全國。

一開始,李智雲無法確認截留奏疏的是楊恭仁。但是後來,經過玄衣衛的探查,他發現虢州弘農一直在收留大量的洛、鄭二州地主小世家,順藤摸瓜,李智雲又發現吏部、民部、工部都曾有人上疏中原一帶的情況,但奏疏卻在進入政事堂之後悄無聲息。

事情到此,已然水落石出,聯絡之前推行攤丁入畝時,楊恭仁的反對,以及弘農楊氏在虢、陝、谷、洛等州有大量田地的基本情況之下,李智雲可以確認,是弘農楊氏在背地裡使壞。

至於目的,他也能猜出一二,無非是想借此把事情鬧大,引起天下恐慌,進而迫使自己放棄實行此制。因為此制一旦繼續推行,下一步弘農楊氏必然躲不了。

但是,這是不可能的。眼下他有的時間,處理這些害蟲。

且說楊恭仁請辭相國,皇帝同意的訊息傳出去之後,登時引起朝野震驚,議論之兇,如海如潮。

因為這一次楊恭仁離開政事堂,充滿著詭異。以往相國請辭,皇帝好歹會假惺惺的拒絕三次,然後再同意。但是這一次,居然直接同意。這難道不是透露著詭異嗎?

不少人猜測,楊恭仁肯定是惡了皇帝,招致皇帝大怒懲罰。還有人猜測是皇帝對楊恭仁不滿,這次直接不留情面。剩下的人又有各式各樣的看法,但是並不統一。

畢竟,真正知曉內情的只有政事堂幾位相國,以及皇帝。百官紛紛行動,打聽此事,但卻都鎩羽而歸,少有人能知曉真正內情。

幾位相國回府之後,誰也不見,誰也不理,日常上朝也是再三緘默其口,一絲一毫的口風都沒透露。

可越是這樣,越激得下面官員心癢難耐,迫切希望知道到底發生了何事。

當然,部分聰明的官員,已經聯想到這幾日御史大肆出動,徹查中原官場的事情。不過,這種事情肯定不能明著說,只能私底下喝酒的時候討論一二。

關於那些被抓的地方州縣官吏,大理寺給出的定罪條例非常清晰明瞭。受賄、欺壓百姓、致使民不聊生,罪責當誅!

不過,眼下還沒誅殺他們,因為御史和吏部還在徹查,還在不斷往大理寺送人。

咕嚕咕嚕。

車輪轉動,坐在囚車之中的虢州刺史楊續也被送進了長安,抓他的是御史中丞權萬紀。

「敢問差役大哥,這又是哪個亂臣賊子啊?」

押送楊續的差役,聽見百姓問話,順口回答道:「好叫爾等知道一二,此人乃是虢州刺史楊續,因在地方勾結地主,收受賄賂,搶奪百姓田地,其罪不可恕,故而淪為階下囚。」

「好!」

「抓得好,這等貪官就該殺!」

「該殺!」

楊續聽著一聲聲的該殺,默默無語。他並不想多做辯解,事已至此多說無益。以弘農楊氏的體量,本不用在乎那些田畝,但是話又說回來,族中子弟,又非人人都是旁支,嫡系子弟如何願意接受攤丁入畝這項制度。

田多地廣,稅賦繁重,廢人頭稅,以地收稅,簡直是一刀砍在世家大動脈上。

儘管實行攤丁入畝的地方不在弘農楊氏田地之內,但是一旦此制順利推行下去,有朝一日,弘農楊氏必然首當其衝。

囚車向著大理寺而去,另一邊,緊隨其後的年輕人打馬向著觀國公府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