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研究處理方案(三)(第1/2頁)
章節報錯
曾經,李智雲糾結過要不要在中原大地之外行分封制。因為這些地方距離中原很近,一旦中原勢弱,將來必然要起禍事。但是後來他想明白了,只能先實驗,也就是拿草原和吐谷渾兩塊地方實驗。如果效果好,那就做,如果不好,那就拆分州縣。
眼下的生產力以及人口,不支援他直接開發這些地方以及大規模的移民佔據。
只能等時間去慢慢磨,如同歷史發展一樣。等大唐人口爆發增長之後,等吐谷渾土著死的差不多,那個時候開始移民,應該要合適的多。比如現在的草原,朝廷已經開始用草原人開墾合適耕種的土地。美其名曰教導他們生產生活,但實際上不過是利用他們而已。
但是有一些地方,李智雲肯定不會分封諸侯國,比如將來的高句麗新羅一代,那個地方關乎海權,不能瞎搞。
至於遠的地方,比如海外諸島,他不僅要分封皇族子弟,甚至將來功臣後裔也不是不能冊封。
在武事上,皇帝向來說一不二,在李智雲決定置都督府後,群臣沒再敢提不同意見。
“朕是這麼考慮的,眼下先行都督府之制,待王化照耀吐谷渾子民,再拆分州縣。”
這是最穩妥的做法。
但是呢,不妨礙李智雲搞一搞小實驗。
杜如晦道:“敢問陛下,如何拆分吐谷渾之地?”
李智雲說道:“吐谷渾廣袤,宜一分為三。其西部,以羅士信為鄯善都督府大都督,治鄯善。其中部,以李道玄為伏俟都督府大都督,治所為伏俟城。其東部,以李大亮為曼頭都督府大都督,治所設在曼頭。其餘長史等要職,眾卿可盡言。”
每一次設立都督府都是一個官職蛋糕劃分時期,大頭皇帝吃,小頭百官分。
杜如晦道:“陛下,臣以為,海珠王和大召王以及孫波小王,可為都督府長史,用他們,有利穩定吐谷渾之地。至於慕容順,當召其回京留用,以免日後生事。”
“臣附議。”溫彥博道:“草原用此制,一直安穩,可用之。”
草原那邊的都督府,都是用一個草原貴族當牌坊立著,吐谷渾自然也是如此。
李智雲頷首,說道:“海珠王等人,不可在原屬地。這樣罷,孫波小王為鄯善都督府長史,大召王為伏俟都督府長史,海珠王為曼頭都督府長史。”
“是。”
大都督和長史決定以後,剩下的就是群臣舉薦人選擔任其他都督府官職。不過這不用在兩儀殿討論,等政事堂討論出來後,由李智雲審批即可。
李智雲在吐谷渾設立都督府,掠奪人口資源是其一,其二也是為了防備將來的吐蕃。
高原地帶,如要征服,得提前讓士兵適應環境。
稍後,另一項議題,便是關乎將士們的封賞,這一項也由皇帝來決定,尤其是領軍大將們的封賞。
對此事,李智雲做起來輕車熟路,很快便將普通士兵的封賞定下規制。
大唐士兵,戰功封賞很是優厚。除卻田地,還有金銀財帛,以及勳爵。
前者較為普通,後者是專門封賞高階將領。
此番,李靖、徐世績、李道玄、羅士信,以及那八位副將,都是爵升一級。已經是國公的,自然不能再升,而是轉為食邑賞賜。
“李靖、徐世績,朕另有封賞,再議。”
聽見皇帝這麼說,群臣秒懂,這是要重賞這倆人。
甘露殿。
李智雲立在輿圖上,看著內侍們將‘吐谷渾’那塊輿圖裁撤,換成剛剛設立的三個都督府輿圖。
搞定吐谷渾,李智雲目光落在了吐蕃輿圖上,那塊地方將來也要拿下,不過那是將來,眼下那位歷史上統一吐蕃的松贊干布應該快要展露鋒芒了。
想起吐蕃,李智雲笑了笑。歷史記載,唐與吐蕃和同為一家。但實際上不過是唐朝的妥協罷了。
歷史記載松贊干布派人求親唐朝,表面上好像是因為羨慕突厥和吐谷渾都曾求娶中原王朝公主,但實際上不過是他們的狼子野心。
這不是李智雲在惡意揣測,而是事實。第一次松贊干布派人求親唐朝,李世民沒同意,然後松贊干布怎麼做的呢?
派人攻打唐朝!
然而戲劇性就在這裡,唐朝當時派遣侯君集擊吐蕃,於松州大勝吐蕃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