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身懷聖命,蘇世長自是沒有在高昌久留,稍作修養三日,補充物資,路上所用,旋即蘇世長便率領使團前往焉耆。

西域之地,山高路遠,又常伴風沙,又行半月,蘇世長漸漸進入焉耆之境。

此國於中原史書之上,記做焉耆,當地又稱阿耆尼國,烏耆國。其東鄰高昌,西接龜茲,屬於絲綢之路上的一座中轉大城。正因如此,蘇世長這一路上,倒也碰見不少唐商,或是西域商賈。

這些人見到唐軍旗幟,幾乎下意識的靠近在使團身後,無為其他,左右是存了‘大樹底下好乘涼’的心思。

商賈富饒,自然惹得地方盜匪猖獗。西域戰亂,不比中原穩定繁榮。往來商賈,多有失財喪命之險。跟著唐朝使團隊伍,心裡總是更加安心些。

對於一些故意湊上來討好的商賈,蘇世長倒也沒有擺著架子,命人驅趕,而是在閒暇之時,交談一二,以作了解西域之事。一番交流倒也是獲益匪淺,知道不少焉耆之事。

至焉耆王城外,西突厥阿史那泥孰部兵馬很快發現這一股人流龐大的隊伍,連忙派遣一隊騎兵上前攔截。

待問清緣由,得知蘇世長乃是唐朝使團,西突厥騎兵不敢怠慢,連忙稟告上官。

不久後,阿史那泥孰之弟,阿史那同俄設親自迎接大唐使臣。

“上國使臣遠來,吾等喜不自禁,若有怠慢之處,還請使臣諒解一二。”阿史那同俄設姿態放的很低,行的是唐人禮節,講的是燙嘴的中原官話。

而今大唐威加海內,北滅草原諸部,早已成為當世第一帝國。西突厥以往面對東突厥,半分便宜也佔不到,更是時常被東邊那群兄弟一頓暴打。

自得知唐軍滅東突厥,心裡的敬畏,自然轉嫁到大唐身上。再加上而今西突厥分裂,故而對待唐使,十分之恭敬。

事實上,西突厥真沒法和東突厥那群牲口相比。也不知道是不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緣故,自西突厥王庭遷至西域,便再也打不過東突厥。他們好似得了西域小國的病,只能在西域稱王稱霸,一旦走出去,面對唐軍,面對東突厥,少有勝算。

歷史上,東突厥滅亡後,其殘存的欲谷設,即突利可汗什缽苾的弟弟,帶領著部分兵馬逃至西域,一番操作,暴打西突厥遠房兄弟。

現在麼,已經沒有欲谷設這個人了。

“好說,好說,不怪。”蘇世長笑呵呵的拱手。

伸手不打笑臉人,面對阿史那同俄設這般放低姿態,蘇世長自然不會端著。

“使者請!”

“請。”

隨著阿史那同俄設一起,蘇世長漸漸接近焉耆王城。

焉耆國,白山之南七十里,東去長安五千八百里,漢時舊國也。其王姓龍,名突騎。都城方二里,國內有九城,勝兵千餘,國小民貧,國無綱維。其俗奉佛書,有類婆羅門,婚姻之禮,有同華夏。

這段記載,乃是蘇世長從曾經來過焉耆的同僚那裡聽來。待他接近焉耆,發現這段記載,並不詳實。

比如,焉耆之國,王城週六七里,西面據山,道險易守,其泉水交帶,引以為田。

這是他親眼看見的,焉耆國,並不是單純的遊牧之國,他們也有適宜耕種的土地。

待入城後,蘇世長便見焉耆百姓,著氈毼,斷髮無巾,有異大唐百姓。

其大街之上,雜亂無序,人流往來,雖是熱鬧卻十分混亂。再觀所賣之物,有不少鮮果,如葡萄、梨、香棗一類。

雖是貧乏,但在這番外蠻荒之地,還算尚可。

一路前行,阿史那同俄設安排蘇世長入住一座豪華庭院,而後便馬不停蹄,進入王宮,稟告兄長阿史那泥孰。

見到阿史那泥孰之時,焉耆王龍突騎正在稟明前方戰事。龍突騎雖然是焉耆王,但是在泥孰面前,就是個番邦臣。焉耆國內兵馬雖少,龍突騎也能掌控,但是泥孰一來,他就成了陪襯。

“你怎麼來了?”阿史那泥孰問道:“可是咥力打來了?”

阿史那同俄設搖搖頭,“不,是唐朝使臣。”

“唐使?”阿史那泥孰豁然起身,面色驚訝中帶著一抹喜色。

“對,是唐使。”阿史那同俄設確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