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玄奘窮遊新任尚書(第1/2頁)
章節報錯
渡過最艱難的貞觀元年和貞觀二年,進入貞觀三年的大唐明顯開始走上穩定。
最明顯的情況就是自然災害減少了。
不過,該有的旱災還是沒少。但相比較前兩年到處起火,貞觀三年的關內諸州旱情明顯較之以往有顯著減少。
更重要的是,沒有到處生災了!
這太重要了,想想前兩年,不是這塊水災就是那塊旱災,而且一經發生,往往就是一大片。
今年明顯好太多了,只有關中一些地方出現旱災,其他地方都開始步入正軌。
這讓大唐的朝臣們無不鬆口氣。
照前兩年那種災難,他們真不想再經歷一遍,那簡直不是人能接受的。
好在,老天有眼,垂憐大唐子民。
與此同時,玄奘上表皇帝,請求西行。在貞觀元年的時候,玄奘也曾請求李智雲,允許他前往天竺。不過那個時候李智雲忙著賑災,實在沒工夫去搭理他,因此沒同意。
兩年過去,玄奘再度上表朝廷,希望皇帝允許他前往西天取經。
歷史上,李世民也沒同意玄奘窮遊,那玄奘是怎麼去的呢?
答桉很簡單,偷渡。
歷史上的貞觀三年,和現在可不一樣,當時的大唐可沒有李智雲這般強力的賑災手段,積累兩年的災情,在第三年徹底爆發,李世民迫不得已開關,允許百姓自行求生,就在那個時候,玄奘偷渡離開關中。
現在嘛,關內百姓雖說不一定能吃飽,但是一定可以活下去,李智雲自然不會允許百姓自行流動。
是故,玄奘也沒法子偷渡了。
在這個時代,沒有朝廷許可,穿越關隘是需要憑證的,不然就會被抓起來。
李智雲在太極殿偏室接見了這位後世‘唐僧’的原型人物。
玄奘生的面白大耳,雙目炯炯有神。
“朕可以答應讓你去天竺,但是朕有一個要求。”李智雲品著香茶,澹澹的說。
他的內帑收益現在又多了一項,經過多年的普及,現在泡茶漸漸成為大唐官紳的主要飲品,曾經的煮茶,已經要被淘汰了。
“請陛下吩咐。”玄奘雙手合十。
李智雲道:“很簡單,朕要你將一路西行上,所遇國家,人文風俗,乃至於山川湖泊,逐一記錄下來。”
聞言,玄奘心中雖有疑惑,但也不敢問。
“遵旨。”
李智雲也有自己的打算,讓玄奘去天竺,算是順應歷史,不過最重要的不是這個,而是為了開啟大唐百姓對天竺的印象。等玄奘回來的時候,李智雲會讓玄奘替自己說話。
說什麼呢?
比如;天竺之地,富庶無比,一年三熟,人人躺在金山寶玉上吃喝玩樂。
又比如,當地無強國,林立番邦小族,如宗周諸侯國等等。
反正就是吹!
吹到大唐人對天竺無比垂涎,到時候,李智雲將會派兵過去。反正,李智雲又沒說謊話。天竺那嘎達,確實是塊寶地,天生就是用來給其他人殖民的。
他現在找不到阿美利加,難道還找不到印度?
“法顯的書,你可有看過?”李智雲問。
歷史上第一個西天取經的其實不是玄奘,而是東晉時期的法顯。這哥們是個牛人,去的時候走陸路,回來的時候坐船,繞了一個大圈子才回中原。
“陛下是說《佛國記》?”玄奘心有所悟的猜測。他也是個聰明人,知道皇帝對釋教的態度很不好,所以不可能問他法顯翻譯了什麼經文,再結合皇帝之前要他記錄西行路上的國家地理,他便想到了法顯所著的《佛國記》。
“不錯。”
“略有涉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