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路過韋氏上門拜訪(第1/3頁)
章節報錯
儘管李智雲知道老農的情況並非大唐百姓的普遍情況,但他還是心底升起憂慮。
終唐一朝,均田制與租庸調製並行。
均田制,按照十八歲以上成年男子授田一頃,二十畝永業田,八十畝口分田來給。
租庸調製,則是無論百姓貧富, 按制繳納定額稅賦。
租,即是田租,每丁每年納粟二石。
調,即每丁每年交納絹二丈、棉三兩,或是布二尺五丈、麻三斤。
庸,徭役二十天,閏年加二日,是為正役, 國家若不需要百姓服役, 則每丁可按每天交納絹三尺或是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標準,交足二十天的數額代役,這叫庸。
表面看起來,沒有問題,定額的稅賦,均田的分配,能夠給百姓足夠的時間生產。
同時,這也保證了府兵制的底子。
但問題是,一旦人口過多,土地兼併嚴重,朝廷又沒有多少田地分給百姓的時候,底層百姓沒有田地,他們還要交定額租調,就會導致百姓大量淪為地主的佃農。而地主為了少繳納稅賦,一定會隱瞞人口不報。
換句話說, 想要均田制、租庸調製,永久行使下去,既要保證人口戶籍始終清晰,同時還要防備土地兼併。
現在是立朝之初,這種憂患還不存在,可幾十年後就會漸漸顯露出來。
“老人家給哪位貴人當佃客啊?”
“喏,韋氏。”老農手一指遠處的韋曲。
聞言,李智雲看向韋思齊。
後者低下頭沒說話。
這種事情,當面被說破,儘管和他沒關係,但扯上韋氏,他還是有點害怕。
李智雲也沒為難韋思齊,和老農聊了片刻,便起身離開。
“思齊。”
“在。”
“本王出來有些時日了,口渴難耐,正好你家就在不遠處,不請本王去坐坐嗎?”李智雲笑著說。
韋思齊以為李智雲因為剛才老農說的事情,而對韋氏不滿,當即解釋道:“殿下,韋氏房支眾多, 臣也不知道剛才那老丈說的是誰。”
“你說什麼呢, 本王只是想去喝口水, 與那老丈何干。”李智雲安撫道:“再者,賣田是那老丈自己的決定,又不是旁人逼迫。”
聞言,韋思齊稍微安心,旋即笑道:“那成,臣這便領殿下去韋曲坐坐。不過臣蒙殿下賞賜,已在長安住家,韋曲老家有些時日沒有收拾,慢待之處,還請殿下海涵。”
“無妨。”
這時,韋思仁道:“殿下,不如去我兄長家裡坐坐吧,他還在韋曲務農。”
“行,你們帶路便是。”
“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