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這一次工部軍械失竊到竇氏私藏弓弩再到武士彠和老李的種種交易,都被李智雲端計算的死死的,中間或許有一些不受掌控的事情發生,例如裴矩沒有上臺打擂,但是大體上的方向卻一直被李智雲所掌控。

前半段由李淵掌控,後半段從流言開始,李智雲正式接手。用秦王幹掉李綱,再用太子廢掉武士彠,剩下的事情就簡單多了。他之所以讓楊恭仁等到現在回京,目的就是在此。

其實除卻楊恭仁,唐儉、溫大雅等人都有機會上位相國。但是楊恭仁既和他們同一起跑線,同樣也有自身獨有的優勢。安撫河西的功勞是他上位的前提,主要還是他自身所處的環境地位。

作為前隋遺臣,他很難和關隴世家以及山東世家抱團,再加上投降時間不長,太子和秦王也沒有注意到他。在老李眼中,楊恭仁就是一個孤臣,用他為相,其實和用武士彠為相的效果一樣。

當然,如果李淵這次沒有當眾宣佈楊恭仁上位相國,那麼李智雲就會啟動備用計劃。

所謂的備用計劃,其實和流言中的‘不重視前朝臣子’一環扣一環,只不過到那時就不是這個流言,而是更可怕的那種。即‘皇帝不信任前朝臣子,以至於故意放走前隋末帝楊侑,針對前隋遺臣’。

這麼做,危險很大,稍有不慎就會引火燒身。不過現在不用這個備用計劃了,因為目的已經達成。

當然,殿中的少部分臣子想的則是另外一回事情。他們覺得,皇帝用楊恭仁為相,可能是想要藉機平滅長安的流言。

至於太子和秦王,他們一方面認為是楊恭仁撿漏,另一方面又覺得應該是父皇在警告他們。

因為,楊恭仁既不是太子的人,同樣也不是秦王的人。

楊恭仁受命之後,捧著笏板悄然退回班列,只不過他在經過李智雲身旁的時候,兩人心照不宣的對視一眼。

一切盡在不言中。

相國之位的事情總算告了一段落,接下來就是吏部尚書之職。

這個位子不可謂不重,六部向來是以吏部為首,能任免四品及以下官員。當初竇威能兼任這個位置,李淵也是想要用他來持續拉攏關隴人心。

當初他選擇對獨孤震動手,沒有選擇竇威,就是為了防止關隴人集體反彈。

但是現在,竇威下臺,這個位置也該換一換了。

不少人都眼紅這個位置,便是民部尚書竇璡也想要爭取一下。更別說太子和秦王兩人,相國之位他們爭奪不了,但是吏部尚書之位他們卻不想放過。

看著大哥和二哥爭的面紅耳赤,李智雲老神自在,完全不想插嘴說話。

這一次能在不暴露自己的情況下扶持楊恭仁上位,他已經賺的盆滿缽滿。至於吏部尚書,還是算了吧,以後再想辦法。

吵了一個時辰,李淵拍板,由殿中監獨孤晟擔任吏部尚書。

殿中監屬於從三品官職,而吏部尚書是正三品。按理來說,這個提拔很合理。但問題是什麼呢,殿中監負責朝集禮儀之事,屬於清閒職務,基本上是給沒什麼能力的人擔任。吏部尚書則是重職,擔任的人最起碼也要有一定的能力。

可問題是,殿中監獨孤晟可以嗎?

還真可以!

說他可以,不是因為他有那個能力,而是因為他的出身。

作為關隴獨孤氏子弟,他有先天優勢。

在老李宣佈結果以後,朝堂上一時之間無人反駁。太子系官員想要反駁,但他們大多是山東世家出身或者是和山東世家有關係的人,這部分人在朝堂上的力量並不強。

李世民無法反駁拒絕,因為他本身就和關隴世家走近,如何跳出來反對獨孤晟呢?那不是在得罪獨孤氏麼。甚至,他隱隱有些高興獨孤家重回朝堂。

竇氏的人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獨孤氏和竇氏同為關隴世家的兩大門面,他們要是反對獨孤氏,那豈不是要和獨孤氏搞對立?

剩下的,附屬於獨孤氏的官員們則舉著雙手贊成。

第一個站出來附議的是相國蕭瑀,緊接著是裴寂,然後是竇抗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