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這是雷老鼠啦(第1/2頁)
章節報錯
不久後,李智雲上書皇帝李淵,請求儘快解決突厥和談一事,以免秋收以後,對外征討,還遭突厥牽制。
同時,秦王跟進,要求朝廷必須儘快穩住突厥。上次他差點把竇建德打死,結果關鍵時候就是突厥人橫插一槓,這才導致他沒有打下河北。可以說,李智雲提出來的議題,深得秦王贊同。
如此,朝堂展開討論,僅僅三日功夫,李淵便下旨,讓劉文靜和鄭元璹再度出使突厥,同時帶上奧射設,要求他們儘快穩住突厥。
老李在打敗劉武周的時候就想幹一票大的,結果因為糧食短缺不得不罷手。如果等他有糧食了,結果突厥人跳出來搞事,他一定會後悔死。
所以,這一次他毫不猶豫,要求劉文靜和鄭元璹配合身在突厥的裴矩,儘快搞定突厥,達成雙方和約。
首要任務進展順利,李智雲暫時脫手,轉而一心一意的待在刑部審問犯人。
陪伴他的是刑部侍郎李琛。
唐初的刑部地位其實挺尷尬的,因為有個叫大理寺的王八蛋比他厲害。
唐初刑部職權,只能針對微末小吏,以及平民,涉及七品以上的官員,案件必須由大理寺主審。大理寺審理完了,刑部才可以定罪下獄。如果大理寺覺得刑部定的有問題,可以上奏皇帝。
這其實很尷尬,因為大理寺的業務範圍明顯更廣,權力更大。刑部只能管理七品小吏和平民,但大理寺可以管著‘官和民’。甚至有時候,刑部按照大理寺審理結果定下的罪責輕重,大理寺也可以指手畫腳。
這還沒完。
刑部作為中樞刑法機構,可以管理天下各地的案件,但大理寺也有這樣的能力。更扯的是,大理寺在刑部稽核完一遍各州縣案件之後,他們還有複審的權力。
刑部尚書皇甫無逸為什麼不想摻和朝事,那是因為他知道自己這個刑部尚書其實也就聽起來好聽,真正和大理寺比較起來,毫無作用。
當然,刑部也不是純粹的受氣包,他們有行刑權,還有監管各地刑徒權,還有關押犯人的權力。
這些,大理寺就沒有。
搞明白刑部和大理寺的關係後,李智雲也是暗自感慨,老祖宗們的智慧不可想象,分權與制衡,早就被祖宗們玩得出神入化。後世美麗國所謂的三權分立,其實細較起來,隋唐兩代漸漸成型的三省六部制與其莫名的有些相似。
李琛不愛說話,拿著筆默默坐在一旁,聽著李智雲審問犯人,他主管記錄。
這次李智雲審問的是工部郎中,從五品官員。主管經營興造,例如城池修葺、工匠程式,都由工部郎中和員外郎管理。按理來說,軍械失竊應該和他們沒有關係,但問題是,唐初之時,工部和兵部、將作監三個機構,在工作上有重疊的地方。
涉及軍械製造,工部的庫房也管理著一部分的軍械。
這就沒辦法了。
其實,李智雲也知道這次的事情和這位倒黴的工部郎中沒有關係,真正的賊頭應該是工部尚書,可他又能怎麼辦呢,大家都是被裹挾的可憐人。
“楚王殿下,臣冤枉啊。”工部郎中兩隻手被鎖鏈吊著,扯著嗓子喊冤枉。
我當然知道你冤枉,但我不能說。
“孫郎中,你還是招了吧。”李智雲重複的說。這句話他已經不知道說了多少遍。在知道孫郎中是冤枉的情況下,李智雲已經減少對他用刑了。他身上的傷痕都是大理寺的牲口留下的。
鄭善果多狠吶,寧可錯殺不可錯放,用刑毫不手軟。
孫郎中哭喪著臉,苦苦哀求,“殿下,臣哪有膽子去貪墨軍械啊,您就是借給臣一百個膽子,臣也不敢吶!”
李智雲嘆道:“孫郎中,眼瞅著明日就要到七月半,我們時間不多了,陛下只給我們半月時間破案。案子破不了,大家都要遭殃,你還是不要再做無畏的抵抗了。”
“臣沒做的事情,如何承認!”孫郎中死命反駁。
見狀,李智雲揉揉眼,抿嘴不語。
李琛輕輕放下筆,整個人顯得有點陰鬱。查到現在,屁玩意查不出來,期限一到,案子破不了,武士彠和楚王遭殃,他這個刑部侍郎肯定也要遭受波折。
中元節是民間祭祖的節日,隋唐兩代統治者,信佛又通道。雖然沒有把這一天定為官方節日,但是允許民間自行祭祖。
別看老李準備把李耳認作老祖宗,推崇道教,但其實他心裡也信佛教。
太子李建成,字毗沙門。這個字就是老李取的,而毗沙門是什麼呢?
毗沙門是佛經中四天王之一,又叫多聞天王或者托塔天王,屬於佛教中的護法天神。
南朝四百八十寺,這句詩是對南北朝時,佛教興盛最好的表達。只不過北周猛男宇文邕在位的時候,滅了一次佛,這讓佛教遭到一次重大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