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李元吉守住太原根本不算是功勞,但老李硬是給李元吉貼金,賞賜些財物,大家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隨後,太子提議繼續由齊王鎮守太原,但是不必待在太原,可用夏侯端、宇文歆二人坐鎮,一旦太原告急,可讓齊王立即前往。現如今劉武周已死,能威脅太原的只有突厥人,李淵對太子的提議沒有贊同也沒有反對。

事後,夏侯端找到李淵一頓訴苦,表示自己年老體衰弱,實在無法擔當這般重任。

李淵自然是不同意,而且他也知道夏侯端為什麼要辭職,因此好言寬慰,又多加賞賜,這才安撫住夏侯端。

經此一事,李淵也意識到讓李元吉一個人鎮守太原有些不妥,他左思右想,最後決定派幾名心腹大將鎮守。

李元吉幷州總管的職務,李淵仍然保留,因為他並不放心把兵權交給別人,只有放在自己兒子手中才能讓人安心。

爭奪鎮守太原的權力,李世民也算一個,不過他剛在朝會上提出來就被李淵否決。

解決掉劉武周,老李胃口變得很大,找來四兄弟,商議下一步把洛陽的王世充給做了。

但是太子表示不行,糧草跟不上用,必須要等一等。

李淵找來民部尚書竇璡,一番詢問,發現糧草確實有些不夠用,所以只能捏著鼻子等九月秋收再說。

朝中的風雲,隨著劉武周的敗亡,大唐暫時停止對外擴張,變得激烈起來。

這其中,主要是太子系和秦王系的鬥爭。

隨著秦王再度立下功勳,秦王系的臣子們說話腰板硬的不能再硬,張口閉口秦王有理。

政事堂中,隨著秦王歸來,竇威、竇抗、陳叔達三人也是隱隱約約穩壓太子一頭。

太子這邊雖然有劉文靜,還有一個齊王,但到底不如秦王的人多。

至於楚王李智雲,大部分時候都不在政事堂議政。自大勝劉武周之後,李淵除了加封他的勳職,同時也任命他為工部侍郎,待在工部觀政學習。

老李覺得五子在政事上顯得過於愚笨,打算讓李智雲從基層開始慢慢學習。

對此,李智雲也沒有意見,他現在雖然在工部上班,但是政事堂一旦發生大事,李淵一定會叫他過去。

而且,隨著政事堂火藥味越來越濃郁,李智雲其實並不想進去摻和一腳。

此外,他願意去工部,主要也是想把火油的事情搞定。沒有他親歷親為,工部的牲口始終搞不定。現在對外戰事頻繁,火油這等戰略物資自然是多多益善。

火油礦在巴蜀那邊找到不少,原材料有了,製作起來自然不用擔心。

在工部上班,沒人敢給李智雲擺譜,全都全力配合李智雲。就算是工部尚書武士彠,那也是十分配合。再加上嶽祖父楊士貴的幫忙,他在裡面混的如魚得水。

是故,勾心鬥角的事情,李智雲倒是沒有遇到多少。不過,工部的基本情況運轉,以及人員往來的細則,李智雲暗地裡倒是學習到不少有用的東西。

他以往紮根軍中,少在官場經營,對於各中一些套路不甚理解。這次在工部觀政,倒是讓李智雲獲益匪淺。

文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