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1 青島旅遊(第2/2頁)
章節報錯
金沙灘景緻怡人,海濱休閒、娛樂、餐飲、運動、諮詢服務等各項旅遊功能應有盡有。可觀海景、做沙雕、放風箏、逐波踏浪、乘坐電瓶車遊覽沙灘岸線、或者乘沙灘飛機、坐快艇、蹬水上腳踏車、開氣墊船、坐摩天環車,還可體驗水上步行球、旋轉木馬、海盜船、氣墊兒童樂園等豐富的遊樂專案。
金沙灘有青島最美的海灘和波濤,金沙灘東側臨山敞開的喇叭型,讓從黃海上吹來的強勁海風在這裡掀起的浪濤總是三五成群湧上海灘,讓狹長海灘顯得格外壯觀。金沙灘有三寶,海參,鮑魚和螃蟹。金沙灘的三寶個大肥美,營養高,據說,吃了之後有延年益壽的功效。
到了金沙灘海濱浴場,大家按照梁經理的指點,前去購買了泳衣。到更衣室換好泳衣,打著膽子紅著臉走出來。
對於這些農村的女人來說,的確是一種考驗。封閉、封建已經成了一個習慣,敢於在大家面前講話,撕破臉地敢去拜訪,就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現在要把百分之七八十的體表暴露在外面,尤其要面對這麼多人,就不僅是一種突破了。這是一種不可想象的震撼!
好在,外面有好多好多的人,都是這樣。在這樣的氛圍中,在這樣的環境中,害羞的心理也得到了一起安慰。
朱團拉住賀蓉掙脫了隊形,竟衝在前面,走到海水中,讓海水遮蓋了大部分身體,緊張的心情才有所緩解。
遠遠的汗水,湧起了一道水線,洶湧著,向人們撲來。大家先是遠遠的望著,等來到附近,才恐慌起來,卻不知如何應對。慌亂中幾個人被水峰掩埋,大家嗆了一口海水,鹹鹹的感覺,難受極了。
有的再吐,有的在咳湊。
鎮定之後,觀看別人,在水波湧來時,都是隨著水勢將身體向上慫起。然後,大家就彼此手拉著手,模仿著。
漸漸地有了膽量,就拉扯著向更深一點的地方走去,享受更大的刺激。
下一站,嶗山。
嶗山,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古代又曾稱牢山、勞山、鰲山等。它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嶗山的最高峰名為巨峰,又稱嶗頂,地處北緯36°10′,東經120°37′,海拔1132.7米,峰頂面積約1.5平方公里,為嶗山的主峰。
嶗山是中國海岸線第一高峰,有著海上“第一名山”之稱。當地有一句古語說:“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
嶗山,東高而懸崖傍海,西緩而丘陵起伏,山區面積446平方公里。山脈以嶗頂為中心,向四方延伸,尤以西北、西南兩個方向延伸較長,形成了巨峰、三標山、石門山和午山四條支脈,嶗山的餘脈沿東海岸向北至即墨區的東部,西抵膠州灣畔,西南方向的餘脈則延伸到青島市區,形成了市區的十餘個山頭和跌宕起伏的丘陵地形。
嶗山屬膠東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位於中朝古陸膠近地盾的南部,構造體系屬新華夏系第二隆起代的構造部位。
從震旦紀呂梁運動時期已成為復背褶皺。距今約0.8~1.29億年的燕山運動晚期,相繼有熔岩噴發和花崗岩的廣泛侵入,緩慢冷卻上升,逐步構成現存的地質輪廓,東部有花崗岩侵入形成嶗山山脈,西部由火山岩形成波狀平原,中部為丘陵過渡帶及墨水、白沙、張村、桃源等河下游形成的小沖積平原。
“勞山”最早出自《詩經》“山川悠遠,維其勞矣”、 《詩經·小雅·魚藻之什》鄭箋雲:“勞勞,廣闊”。但對“勞山”的解釋也不盡一致。一說該山雄險陡峭,上下行走,非常辛勞,故稱“勞山”。二說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考證,秦始皇到嶗山時,勞民傷財,因此稱為“勞山”。 《後漢書·逄萌傳》、《魏書·釋老志》、《魏書·高祖紀》、南朝梁弘景《名醫別錄》、唐《元和郡縣誌》、《齊乘》、清《一統志》沿用“勞山”。
“不其山”出自《漢書·武帝紀》。根據20世紀50年代考古學家王獻唐在該山北部原始社會遺址的考古發掘,證實遠古時期該山北部生活著“不族”和“其族”兩個部落,地以族為名,山也以族為名,稱不其山。《三國志·崔琰傳》沿用“不其山”。
“勞盛山”出自東漢王充《論衡》。南北朝《四極明科》、未《太平寰寧記》、顧炎武《勞山考》沿用“勞盛山”。
“牢山”出自東晉義熙十二年(416年)晉法顯《佛國記》。一是源於當地人認為此山堅如磐石,驅之不動,為牢固之山,故稱“牢山”。另一說法,中國古代星象學中認為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區域有一種對應的聯絡,在三十六天罡星中,天牢星與此山相對,故以“牢山”名之。《魏書·地形志》、《新唐書·姜撫傳》、《宋史·甄棲真傳》、《金史·地理志》、《元史·釋老志》、元《齊乘》沿用“牢山”。
“嶗山” 最早見於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南史·明僧紹傳》。明末黃宗昌修《嶗山志》後,“嶗山”一名逐漸被採用,。《神農百草》、《本草圍經》沿用“嶗山”,清黃宗昌修《嶗山志》以後至今使用“嶗山”。
“大勞山和小勞山”出自天順聖皇后光宅元年(684年)唐李賢《後漢書注》,書中把該山北部的一部分稱為“大勞山”,把該山西南部的一部分稱為“小勞山”,又簡稱為“二勞山”。唐杜佑《通典》沿用“大勞山和小勞山”。
“輔唐山”出自唐德宗貞元元年(785年)牛素《紀聞》,是唐玄宗時所改,時道士王旻受玄宗恩寵,南嶽道士李華周恐玄宗貪戀世間樂事不再修道,於是勸王出京,王遂向玄宗提出到牢山煉丹的請求,玄宗准許,並改“牢山”為“輔唐山”。《太平廣記》沿用“輔唐山”。
“牢盛山”出自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平寰宇記》。
金大安元年(1209年)邱處機始用“鰲山”,僅見於元、明兩代的碑記。元代道教全真龍門派的創始人邱處機到嶗山後,見嶗山揹負平川,面對大海,形同巨鰲雄踞於東海萬里碧波之上,遂作詩:“嶗山本即是鱉山,大海中心不可攀。上帝欲令修道果,故移仙蹟近人間。”成吉思汗敕封邱處機為國師神仙后,令其掌管天下道事,眾道奉師之意,稱此山為“鰲山”。
綜上,該山本名應為“勞”或“嶗”,漢代稱“不其”,晉及南北朝稱“牢”,唐代又有“大勞、小勞”和“輔唐”之稱,明、清兩代以“勞”、“嶗”為主,“牢”、“鰲”兼而用之,至近代才專用“嶗”字。
一路上,聽著導遊的介紹,有的嚮往,有的進去了夢鄉……
“嶗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