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把蛋糕做大!(第2/2頁)
章節報錯
容臻與陳興亞對視下,由陳興亞問道:
“啥叫外援?援兵麼?指望金陵那幫龜孫子,還不如咱自己擼胳膊,和小鬼子開幹!”
馬明遠心中暗歎:
奉天和金陵,到底是之前曾在戰場上見過血,縱然高層在靠攏,中下層之間,還是缺乏真正的信任。
就在這時,房門被敲響,副司令長官公署副官處副處長李冀川的聲音在外面響起。
李建川帶來一個令容臻和陳興亞面如死灰的訊息:
就在剛剛,日本陸軍省發表了《關於中村大尉一行遇難的宣告》。這份檔案聲稱:
帝國陸軍大尉中村震太郎在滿州被奉軍劓鼻割耳,切斷四肢,悲慘遇害,是帝國陸軍和日本的奇恥大辱。
洗刷奇恥大辱的辦法是什麼?
容臻和陳興亞都沉默下來。
隔天,在英國的《泰晤士報》上,刊登了一篇文章:
《警惕!大英帝國在遠東利益,正被日本侵蝕》。
文章從日本侵佔中國青島,奪取原本屬於德國的殖民地開始講述,對日本在中國的一系列軍事、商業、政治的擴張娓娓道來,著重談到了日本在中國不斷開設的紗廠,還有當年日本對袁世凱政府提出的“二十一條”。
從文章中,只要是對遠東稍有了解、關心政治的人,都會清楚看到,當年大英帝國為挾制沙俄,扶植起來的看門狗,此時已經在遠東露出獠牙,不斷在中國的肌體上撕咬,甚至已經危及大英帝國在遠東的經濟利益,乃至政治影響。
文章彷彿不經意似的,提到了最近日本借“中村事件”發動的輿論攻勢,又談到日本每次發動戰爭前,都要進行過的輿論準備,暗示日本在遠東的新一輪擴張迫在眉睫。
最後,文章質問,一旦某個國家在遠東佔據八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三千萬的人口,都將滋生無法抑制的野心。到那個時候,大英帝國將準備花費多大的代價,維護大英帝國在遠東的利益?尤其是一場歐戰,令大英帝國損失慘重的前提下。
彷彿英國報刊的編輯們,一夜之間都將視線投向遙遠的遠東地區似的,這篇文章出爐後,很快就在英國很多報刊上轉載。
接著,許多英國報紙開始點評,針對大英帝國在遠東的政策,針對英國對日本的妥協,針對日本在歐戰中,靠著不值一提的犧牲,就成為與大英帝國並列的國聯創始人。
這些文章讓英國人回憶起,歐戰中的巨大犧牲,在悲傷的同時,又對英國的所得感到十分不滿。同時,更加深了對日本,這個“竊取”歐戰勝利果實國家的憎惡。
在英國上流社會的沙龍和宴會中間,談論的話題從不景氣的經濟,慢慢轉移到“日本”的話題上,言語之間,雖然已經對大英帝國的榮光非常驕傲,但對遠東的“小偷”略加懲治的聲音,慢慢開始出現。
類似的文章,同樣出現在法國的主流報紙上,只是主體換成了法蘭西共和國。
在歐戰中損失整整一代年輕人,整個北方被徹底打爛的法國,對海外市場和殖民地的依存,更遠勝英國。
雖然法國在華的勢力範圍,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但他畢竟在華北、華中、華南地區,擁有大量的租界,法國商人貿易的腳步也遍佈整個中國。
一旦高傲的高盧雄雞,發現一個潛在的、八十萬平方公里、三千萬人口的巨大市場,可能會被某個國家獨佔的時候,從民間到政界都忍不住了。他們的要求很簡單,阻止,或者參與進去!
在大西洋對岸的美利堅,此時深陷經濟危機的泥潭,華爾街上有如秋天落葉般的空中飛人,雖然減少了很多,但每一天,都有一家銀行在破產,整個美利堅都在絕望的邊緣遊走。
比起大蕭條帶來的絕望,人們需要其他更能博眼球的新聞,暫時從痛苦絕望中抽身而出。
因此,當報紙上開始連篇累牘的刊載遠東問題,《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這些在美利堅東西部都有影響力的報紙,也火力全開,努力報道“中村事件”。
報紙上提到美利堅在中國東北的特殊利益,提到足有三千萬人口的海外市場,即將被從美利堅口中奪走,講述一個三千萬人口的巨大原料基地的時候,還是有美利堅的企業家、金融家動心了。
美利堅需要海外市場,美利堅的企業需要原料產地,美利堅的資本需要一個穩定的輸出渠道,這些,已經足夠那些在美利堅有一定影響力的人物,向華盛頓發出質疑:
為什麼美利堅在遠東的利益,要被一群東亞小矮子侵蝕?
當這些遍及整個世界的滔天輿論風暴,洶湧得向東亞島國撲來時,日本內閣也被打得有些發懵。
此時的日本內閣總理大臣,是被稱為“好運氣”的若槻禮次郎。但實質上,若槻禮次郎的弱點非常鮮明:
缺乏領導能力。
已經是第二次組閣的若槻禮次郎,面臨的巨大問題,就是此時的日本,受全世界經濟危機影響,正陷入嚴重的經濟不景氣,為扭轉這個局面,從這一屆內閣上臺之初,就將執政重點放在,對財政、內政、稅制三個領域的改革上。
正因如此,若槻禮次郎對外界的洶湧輿論,缺少獨斷能力,更缺少機警的應變。當整個歐美都因為“中村事件”而蠢蠢欲動時,若槻禮次郎還在為國內的經濟而頭疼,對悄然改變的西方列強的態度,以及陸軍省那些狂熱中下層軍官的野心,都缺乏應有的警惕。
而這,就是馬明遠所需要的,那稍瞬即逝的時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