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尋覓千年 第六十五章 老孟思想(第2/2頁)
章節報錯
孟子說:“你不通曉用成效交換之事,以多餘的補充不足的;那麼農民有餘糧,婦女有多餘的布帛就不知道如何交換。你如果通曉這些事,那麼造禮器的梓人、掌土木的匠人、造車輪的輪人、制車廂的輿人都能從你這裡得到吃的。有這樣一個人,在家孝順父母,在外友愛,能守先輩君王的道義,以此扶持後來的學者,卻不能從你那裡得到吃的,你為什麼能尊重造禮器的梓人、掌土木的匠人、造車輪的輪人、制車廂的輿人卻輕視為了仁義而奔走的人呢?”
彭更說:“造禮器的梓人、掌土木的匠人、造車輪的輪人、制車廂的輿人,他們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吃飯;君子追求人生的道路,其目的也是為了解決吃飯問題嗎?”
孟子說:“你何必管動機目的呢?他對你有功績,你可以供養就供養,你是按動機供養人,還是按成效供養人呢?”彭更說:“根據動機。”
孟子說:“有這樣一個人,他幹活的時候打壞瓦,又亂塗牆,他的目的也是為了求飯吃,你供養他嗎?”
彭更說:“不。”
孟子說:“那麼你就不是因人的動機而供養,而是按他的功績而供養了。”
經過了這一番的開場問答,孟子開始了他今天的講學
孟子說:“儘自己的善心,就是覺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覺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儲存自己的善心,養護自己的本性,以此來對待天命。不論壽命是長是短都不改變態度,只是修身養性等待天命,這就是確立正常命運的方法。”
眾人安靜的聽著,有的在做記錄,有的在小聲討論。
孟子見沒有人辯駁和提問繼續說:“沒有一樣不是天命決定的,順從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運;因此懂天命的人不會站立在危牆下面。盡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運;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運。”
孟子說:“追求就能得到,放棄便會失去,這種追求有益於得到,因為所求的東西就在我自身。求索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卻由命運安排,這種求索無益於得到,因為所求的東西是身外之物。”
有一人發問“若我要宣揚自己的主張,怎麼才能讓別人接受呢?
孟子說:“你喜歡遊說嗎?我告訴你怎樣遊說宣揚自己的主張吧。人家理解,能悠然自得;人家不理解,也能悠然自得。”
回覆說:“怎麼樣才能做到悠然自得呢?”
孟子說:“尊重規律樂於採用最佳行為方式,就可以悠然自得。士人窮困時不失去仁義,顯達時不背離道德。窮困時不失去仁義,所以讀書人能得到自己的本性。顯達時不背離道德,所以人民不會對他失望。古時候的人,如果得志,就會惠澤萬民;如果不得志,就修養自身以現於世間。窮困時獨自善養自身,發達時兼顧善養天下萬民。”
又有一人發問公都子說:“滕更在您門下的時候,好像是屬於以禮待人的那種人,可是您卻不回答他的詢問,這是為什麼?”
孟子說:“憑仗著自己是貴族而問,憑仗著賢能而問,憑仗著年長而問,憑仗著有功勳功勞而問,憑仗著有老交情而問,這些我一律都不回答。滕更佔了其中兩條。”
講學結束後昭碧霞被公明休叫走了隨他們一起。
(引用《孟子.盡心篇》和《孟子.梁惠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