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尋覓千年 第四十三章 淺談《法訓》(第1/2頁)
章節報錯
屈原這一病足足有半個月,昭碧霞幾乎寸步不離的在其身邊照顧。
眼看著屈原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半個月不曾出去走走。
等屈原身體好轉,趁天氣不錯太陽不是那麼火熱的時候,昭碧霞硬是拉著屈原出房門,在藏書閣頂樓的小亭子下坐著,陽光從亭子側面照下
昭碧霞:“靈均,生病就是要多曬太陽,曬太陽有利於消滅人體身上的病菌”
靈均:“病菌?是什麼”
昭碧霞:“病菌就是會讓我們身體變差,讓我們生病的東西,病菌也有生命的,殺死病菌之後對疾病消滅有好處……”
見屈原還是古人的思維直接說病毒微生物這些太顛覆認知裡,索性解釋的很粗略。
屈原也是理解了昭碧霞口中的病菌,不過太陽神東君在屈原的心中也是熱情活潑,帶給人溫暖。
昭碧霞張開雙臂沐浴著陽光,屈原的心裡已經有了東君的詩句:照吾檻兮扶桑……夜皎皎兮即明……
昭碧霞:“靈均,我這有一卷商君編著的《法訓》,他託我轉交於你,日後或許對你有大用”
屈原接過昭碧霞遞來的竹簡,翻開革新心略。
昭碧霞本來也想看,一看是秦國的小篆,一個頭兩個大。
昭碧霞:“靈均你能看懂秦國文字”當然回答也知道,屈原能讀懂七國文字。
《法訓》開篇就寫到商君的變法要點:重視經濟提升,廢除井田,開通阡陌、重農業發展、統一度量衡;
其次就是犒賞三軍、廢除世卿世祿制、改革戶籍制度和創立連坐法、推行縣制、制定憲令。
除世卿世祿制,故是以人人皆紉賢能者為官,開源節流,節約朝廷開支,同時還制定律令,施法治,並且重賞戰功赫赫之強將,是以軍中計程車卒們大受鼓舞,戰力自自是大有提升。
利不百不革新,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因為此前秦國經歷了“四代亂政”的黑暗時期,期間雖然有秦獻公力挽狂瀾,但是秦國國力還是不可避免的落後于山東各國,再加上魏國的封鎖,導致秦國只能困守西陲,被天下諸侯所不齒,諸侯會盟甚至都不屑於邀請秦國。
秦孝公為了洗刷屈辱,也為了一雪百年國恨,便向天下廣發求賢令,希望天下士子入秦輔政。不久,衛鞅入秦,經過了一番周折,終於見到了秦孝公,被秦孝公拜為左庶長,委以變法重任。
在秦孝公的支援下,衛鞅分別在公元前356年以及公元前350年掀起了兩輪變法,其中推出了“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戰、設立十七級爵制、營建新都咸陽等措施,這一系列變法被後世統稱為“商鞅變法”。
昭碧霞看著這卷革新心略,回溯到商鞅的兩次革新過程:第一次革新內容:
領布異實行:增加連坐法,輕罪用重刑;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戰功,禁私鬥,布按軍功賞賜二十等爵制度;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且限制商人經營的範圍,重徵商稅。
第二次革新做的更深入更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