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長孫衝。關於平等之事我們已經瞭解。你說一說公正與法制吧。”

事實上,李世民有些後悔讓長孫衝說著八字的含義了。

就比如說那百業平等,雖然說長孫衝說的不無道理。

但他張口一個夜香,閉口一個汙臭,實在是攪人食慾!

“所謂公正,便是行事遵從是非曲直,以公論事,而不徇私。”

“簡而言之,若是判案者與案件之中的人有私情,他不應罔顧事實,因個人情分而使得案子的審判有所偏頗。而應該秉公執法,使得正義得到聲張。”

這一點,倒是被朝廷重臣所認可,眾人紛紛點頭贊同長孫衝的觀點。

“而法制,便是遵從我大唐律法!官府辦案應當以律法為準,律法之外的則要考慮倫理綱常。而不應當以自己的主觀臆斷進行判決。”

“若是有臣民觸犯了刑罰,也應當依照律令進行處罰,而不應受其身份的阻礙,或是加重刑罰,或是減免刑罰!”

李世民瞭然:“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不錯,便是這個道理。”長孫衝贊同道。

這時候,房玄齡卻又產生了疑惑:“若是一個十惡不赦之人,做了一件好事,拯救了一些蒼生百姓,那麼應當以何論處吶?”

長孫衝道:“以直論處便可。他犯罪未過,應當受到處罰;其救人為功,也應當受到嘉獎。”

“若是他並非為了救人而為惡,那麼他作惡便是既定事實,不容更改,此時無法功過相抵,該罰便罰,該賞便賞,並不衝突。”

“若是為救人而為惡呢?”房玄齡接著問道。

“那便功過相抵,之後在看此事之成效,以及其本心態度。最後決斷應該是賞還是罰。”

房玄齡還是不是很認同,畢竟這與他一直以來的觀念不服,

而長孫衝也是看出了這一點,於是道:“為何惡人行惡一生,在最後做了一件惡事,便被讚揚浪子回頭金不換。”

“而好人行善一生,只是做了一件惡事,卻被嚴加指責,萬眾唾棄?”

“這……”房玄齡回答不出來。

長孫衝接著道:“這便是因為當人們給那個人貼上壞人的標籤以後,他做的每一件壞事人們都認為是理所應當的,是符合他個人的性格的。”

“而當他作出違揹人們認同的好事以後,便會被認作是浪子回頭。”

“而一個好人,在他行善一生以後,人們會下意識認為他本應做好事,一旦他停止了人們就會指責他,以道德綁架之!”

“就比如某地大旱,當地鄉紳開倉放糧,救濟災民。”

“第一年,百姓記著對方的好,口中言著:大老爺洪福齊天,心中懷著感恩。”

“第二年依舊大旱,鄉紳同樣救濟災民。此時百姓還是千恩萬謝,但是感動程度卻不如首次了。”

“第三年,第四年……”

“幾年過去了,收成始終不如一,而鄉紳也從此前的富碩變得窮困潦倒。此時他已無力開倉。”

“然而百姓卻認為他今年依舊會救濟災民。當得知對方不再開倉賑濟災民之後,便會脫口謾罵。”

“房丞相,你認為這合理嗎?”

房玄齡沉思,隨後道:“這不合理。”

“但這卻是我大唐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