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備受好評的討賊檄文(第2/2頁)
章節報錯
所謂租庸調製,是以北魏所建立的均田制為基礎的一種稅收制度。
均田,是指國家將土地分配給百姓,一家一戶的人越多,分到的田地就越多。
而這些田地歸其所有,用於耕種,等到戶主死去,便部分歸還給官府。
而租庸調製,則是以人口為標準,向百姓收稅徵丁。
凡是均田人戶,都要受到這一制度的管轄。
就目前而言,均田制和租庸調製為大唐帶來的是平穩和發展。
所以當看到尉遲小傻批判均田制的時候,杜如晦實際上是不滿的。
他認為尉遲小傻眼高手低,根本不瞭解就妄加評論。
不過畢竟能坐到這個地位,杜如晦也是非常沉得住氣。
縱然內心已經給尉遲小傻下了定論,他依然耐心將對方的策論看完。
可這不看不要緊,一看就直接讓他驚撥出聲了。
無他,尉遲小傻的每一個用詞都十分嚴謹,並且將大唐未來的發展進行了一個模擬!
“好一個田有盡而人無數也!”
在這篇策論之中,尉遲小傻就均田制的弊病進行了探討。
一方面隨著大唐國力的發展,人口必然是會快速增長的。
但是與之相對的,土地的增長卻不一定能夠滿足增長的人口。
雖然那些額外增長的人口可以自行開荒,但要知道,天底下適合種植的土地就這麼多。
荒地也不是每一塊都能夠用來種植糧食的。
如此一來,在將來勢必會有人分不到田地進行種植。
而在這種情況之下,不僅分不到田的人難以生存,甚至官府也沒有想法向他徵稅。
因為他並沒有得到官府所分配的土地,也就沒有義務繳納稅收。
如此一來,這部分人便遊離於大唐的制度之外。
這一條條的分析,有理有據,讓杜如晦不得不拍手叫絕。
但這還不夠!倘若僅僅如此,杜如晦雖然讚歎,但也不至於失態。
除了人口增長的問題之外,尉遲小傻還分析到了土地兼併的問題。
不過既然涉及到了土地兼併,就又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
大的地主為了避稅,會讓一些下人們入丁而不入籍。
意思就是說,這些下人們歸屬於地主,但是卻不進行籍貫登基。
也就是所謂的黑戶!
這些黑戶種著官府或者世家所分與的田地,卻只需要向世家納貢,無需向官府納稅。
於世家而言中飽私囊,而於整個大唐而言,卻削減了稅收,蕭條了經濟。
實際上土地兼併現在就存在,在場的每一位官員,私底下都有去做。
畢竟大家入朝為官,受封於李世民。
自然一個個名下都有大量的田地。
而且他們在朝堂上殫精竭智,有很大一個原因就是為了廕庇後世子孫。
怎麼一個廕庇法?
錢!權!地!三者缺一不可!
所以封地永遠不嫌多,有機會就將一些土地透過合法的手段轉入自己名下。
這些都是暗地裡大家都在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