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時,一顆人頭準時落地。

徐厚添走的應當很安詳,畢竟他的親人曾經為他努力過。

……

李小英和徐寧城一起進的城,一起看砍頭,一起去縣衙找寧鈺。

到了縣衙,徐寧城被差役請到簽押房。

“二哥哥,你來的恰是時候,我們在商量募兵的事。”

寧鈺招呼徐寧城坐下。

又對黃朝道:“把剛梳理出來的人口構成同二哥哥說說。”

黃朝毫不避諱打量徐寧城。

目光澄明,一身浩然正氣,比徐寧炆那傢伙強。

“總人口23萬,十五歲到五十歲的適齡勞動力14萬,男女比例相當,有一技之長諸如鐵匠、石匠、篾匠、木匠的三千餘人……”

黃朝對徐寧城的印象很好,介紹的很具體。

待黃朝介紹完,寧鈺說出適才她和黃朝、趙遇海商量出的結果。

“我們打算從14萬勞動力中分批次募集,首批募集兩萬人,首選男丁,力大靈活的娘子也收,等到軍寨、瞭望塔建起來,再募集四萬人,統共六萬兵丁抵抗十五萬以內的來犯軍隊。另外,有一技之長的匠人統一管理。”

“不夠。”徐寧城根據自己帶兵六年的經驗迅速做出判斷,“十五萬估算的沒有問題,但抗擊十五萬正規軍,至少要八萬兵力。”

“六萬是極限,剩下八萬人要耕種、織布、鍛造,養活六萬兵丁的同時,還要養活剩下的人。”理論王者黃朝第一個反駁。

他熬了一個通宵,研究南里縣輿圖十幾遍,才定下五萬防守兵力的數量。

幾個人分析過南里縣人口構成後,又共同定下六萬的數字。

兵嘛,多多益善。

這廝一來,連分析推理也無,直接當口否認他們的努力。

真叫人不爽。

寧鈺、黃朝、趙遇海同時丟擲問號臉。

徐寧城沉聲道:

“以南里縣的地域範疇、地勢隘口,尚不需裝備精良的重甲軍,尋常編制六萬足夠,但臨時組建的百姓兵不行,缺少甲冑、兵器、搏鬥技巧,紀律渙散,肉搏近戰不可取,只能誘敵入山口河口,以滾石滾木火燎退敵,山高路陡,軍備運送艱難,若十五萬大軍來襲,八萬兵力尚且捉襟見肘。”

“打兩場仗,兵器甲冑慢慢也就有了。”寧鈺道。

他們是這麼考慮的。

“若首次對戰面臨的就是十五萬大軍,當如何?”徐寧城反問。

“搶奪地盤的關鍵時期,誰會往犄角旮旯的南里派重兵?”寧鈺覺得徐寧城有些過分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