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最近很忙,忙到他連家中的生意都顧不上多少了,這在過去是很少見的,因為家中生意優先。

他好好的在臨安掌握著整個朝廷,最後卻被一紙文書叫到了陳橋去了。

秦檜不僅沒有不高興,反而覺得非常高興,因為這是孫權寫給他的文書,而寫給他文書的目的,就是讓秦檜去陳橋,幫助他處理一些事務。

具體是什麼事務,文書之中並沒有說,但是秦檜知道,肯定和汴京有關係。

宋人馬上就要圍攻汴京了,攻打汴京不僅有軍事上的意義,這在政治上的意義也非常的不小。所以秦檜認為,陛下需要有人去處理政治問題,而他就是去處理這個問題的人。

雖然文書之中只要求他交接完朝中的工作後馬上去陳橋,也沒有規定時間,但是秦檜卻知道越早到越好。

這也就是他最近很忙的原因,他在朝中的權力太大了,他不可能直接將這些工作扔掉,然後不顧一切去陳橋,他必須要將這些事情完全準備妥當之後才離開。

他不可能指定一個人來接手他的工作,一方面他沒有這樣的一個權力,另外一方面,即使有他也不想這麼做,給自己找一個代理人不是一個好主意。

萬一這個人做的不好,那麼鍋子一定是他秦檜的,因為人是他推薦的。而如果那個人做的太好也有問題,他就多了一個替代品,在朝廷之中自己替自己找到了另外一個競爭者。

所以,他要分權,將自己手上的活分給好幾個人去做。

他將一部分難以處理的政務交給了趙鼎,將更難的需要背鍋的政務交給了何鑄,他按照朝中和他親疏的關係迅速分配好了這些政務。

關係好的自然分到了容易出彩的任務,而關係差的自己就會成為勇敢的背鍋俠了。

他有些得意,陛下在朝中這麼多人之中單單相中了他一個人,這是何等的信任和榮耀。

只不過當他到達陳橋的時候,秦檜發現自己想的有些太美好了,因為陛下用的是他不怎麼榮耀的技能。

雖然完顏設也馬採納了僕散忠義的計策,用奚人監視遼人,在宋人之中培育眼線,但是架不住那些僕從軍將領想要棄暗投明的心思。

那些僕從軍的將領寫的投誠信一份接著一份,甚至連遼人都爭相向大宋投誠,把自己說的猶如忍辱負重的臥底一般,似乎他們成為僕從軍就是為了大宋,為了最後的反攻倒算。

對於這些人,孫權覺得自己沒有精力處理,即使在過去,他也沒有見識過這麼多無恥的小人,他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利用秦檜去對這些人進行甄別。

這是一項艱苦的工程,甄別和處理這些人,一個接著一個和他們談利益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需要承擔不小的風險。

不過既然陛下發話了那他必須去做,更何況陛下還給他畫了一個大餅。

“在收復汴京之後,可能我們要考慮遷都的事情,這件事情還是要依靠你。”孫權的話語讓秦檜很激動,如果秦檜能夠主持遷都,那說明他的地位會非常穩固。

而且這還釋放了一個訊號,那就是陛下一點也沒有因為他的這些“才能”而疏遠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