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奇謀
章節報錯
圍繞著長江,從古至今打過無數的仗,有無數的兵法名家圍繞著如何在長江上打仗提出了無數的觀點,而這些觀點和論點,也讓長江更好防守。
因為從古至今,總有人能夠在渡江這件事情上找到漏洞,而後來人也有辦法從這些戰例之中找到防守的方法,堵上這個漏洞。
圍繞長江打的仗越多,對於防守方來說就越有利,經驗在這個時候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
打到現在,長江上可以被抓的大型漏洞幾乎沒有了,進攻方各種各樣的花活都用過了,想到新的方法必然要更大的想法。
鬱寶芳不是當世名將,憑藉著自己的智慧才智也不可能在史書上留下一筆,他絕對沒有辦法從過去的戰例之中找到防守的漏洞。狗在危急的時刻能夠跳牆,柯基在危急的時候能夠飛躍斷橋,自然鬱寶芳在危急的時候也頗有一些急智。
他想到的就是過去未曾出現過的情況,比如長江的下游由於年代久遠,或多或少和過去有一些改變,而就是這些改變,出現過過去未曾發現的情況。
“瓜州”完顏宗弼看著地圖上的這個地點陷入了沉思。
“我建議我們從瓜州渡過長江。”鬱寶芳說道,隨後他說出了自己選擇瓜州的理由。
長江的下游瓜州,過去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渡河地點,在那裡水流很急,岸邊的也有不少的沙地,船隻很容易陷在其中,絕對不會一個很好的地點。所以在古代歷次用兵的情況下都沒有選擇過瓜州。
但是在鬱寶芳曾經在揚州駐守過一段時間,他曾經到過瓜州,知道那邊的水文和過去有一些不同,甚至一些走私販子的船隻可以從那邊越過長江。
過去從來沒有軍隊從那邊渡過長江,所以宋人絕對不會防備,即使防備也只會防備小規模的偷渡,大範圍的渡江是不會去防備的。
一旦渡過長江,金軍就可以迅速佔領京口,而京口的水文條件也很不錯,可以滿足金人大軍的補給,而且進入了兩浙路之後,金人完全可以以戰養戰,
鬱寶芳的話語就說到這裡,因為接下來的事情是他不擅長的,但是完顏宗弼一眼就看出了金人接下來可以做的事情。
他可以選擇沿江而上攻擊建康。建康守軍的防禦重點必然是長江,也有一部分的注意力放在了金人長江上游突破後的順江而下,但是絕對不會將注意力放在東面而來的攻擊上。
一旦建康淪陷,那麼這標誌著宋人長江防線徹底的瓦解,金人可以攻擊臨安,當然完顏宗弼還有更為激進的戰術,那就是直接攻擊臨安。
不管他採用哪個戰術,對於宋人來說是非常糟糕的。
另外一個理由就是,揚州有一定的船隻。雖然在韓世忠堅壁清野的命令下,兩淮大部分地區都已經被放棄了,但是揚州作為一個大城市,其中的人根本跑不光,而且那邊會有一些商隊存在。韓世忠可以嘴皮子一碰讓這些商隊自沉船隻,那些商隊也可以嘴皮子一碰說自己已經完成了對於堅壁清野的要求。
揚州的船隻的確會比過去少上一些,但是還是有很多可以用到運輸之中。
鬱寶芳將自己選擇瓜州的原因說了出來,他的這些原因得到了完顏宗弼的肯定。但是他還有一點沒有說,從瓜州方向渡過長江簡單,但是從長江對岸的京口撤回瓜州就有些困難了,如果稍有不慎,這就是一場有去無回的旅途。
鬱寶芳知道自己必然需要同行,他並不擔心自己撤不回來,難撤是對於軍隊來說的,對於他只需要一艘小船就可以完成跑路這個動作。
鬱寶芳感覺到了完顏宗弼的殺意,而且這個殺意很是濃烈。
“太傅,可是因為我沒有將其中的風險說清楚,所以你想要殺我?”鬱寶芳問道,他的確說的不盡不實,這也是完顏宗弼想要殺他的原因,在完顏宗弼的心中他就是一個不可靠的小人,而一旦這個小人沒有作用了,死亡很有可能會成為自己的下場。
“是,這個地點雖然很方便進軍,但是一旦進軍不利,那麼退軍必然有很大的麻煩。”完顏宗弼雖然對於水戰不熟悉,但是水戰和陸戰還是有一些共通的地方,完顏宗弼很大方的承認了這一點,他需要威懾鬱寶芳。
“太傅,您還在乎風險?”鬱寶芳反問了一句。他在這句話之中賭上了自己的腦袋。
鬱寶芳的話語讓完顏宗弼的殺意徹底消失了,他賭對了。
完顏宗弼不得不承認,鬱寶芳說的話非常有道理,從金人賭上全部的國力,盡全力一擊的時候,他就沒有什麼退路。
等宋人奇襲了東京路,完顏宗弼為了軍心封鎖訊息的時候,他更是將自己最後的退路完全封死了,要麼成功要麼萬劫不復。
所以鬱寶芳的話語說道,他沒有退路了,他就像一個借了高利貸的老哥一樣,只有一條路走到黑了,要麼下海乾活,要麼會所嫩模。
“我知道了,在出兵的時候,你就跟在我的身邊。”完顏宗弼說道,“如果失敗了,那麼你的命就不要了。”
這是威脅,但是這個威脅在鬱寶芳的耳朵之中無異於天籟,至少他的命暫時留住了。
隨後完顏宗弼就將僕散忠義叫了過來,兩個人開始商量了進軍的細節。
沒有人知道這兩個人商量了什麼,但是他們兩個人商量了一天一夜。
隨後發生了金人的大軍強攻採石磯的事情了,金人大軍主帥是僕散忠義,而且金人的軍隊並沒有他們號稱的那麼多。
在和州的金軍和當塗的宋軍圍繞著採石磯進行對峙的時候,揚州的完顏宗弼已經完成了他所有的準備工作。
就在紇石烈志寧和僕散忠義商量著接下來他們應該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完顏宗弼的大軍出發了,這一次他打算渡過瓜州,一舉消滅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