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他們的前途來說,這場仗已經輸了,但是他們如果能夠將陛下平安無事的弄回去,這可是大功。

功莫高於救駕,和救了陛下比起來,在戰場上的失敗算什麼。再加上這一次軍隊是陛下率領的,要論鍋的話,自然是韓世忠第一口鍋,因為陛下的大戰略是不會出錯的。

同時去信劉錡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讓劉錡手底下的軍隊抓緊備戰,防止完顏宗弼在戰勝他們之後繼續進攻。

“楊將軍說的不錯。”韓彥直和嶽雷也同意了楊沂中的看法,“陛下,我們認為為你的安全考慮,請您迅速離開前線。”

嶽雷在這之後,還悄悄補充了一句“還有是為了我姐姐的安全。”

孫權沒有多說,其實他現在也有些慌。他也沒有想到這一次會出這樣的意外,現在整個軍隊處於進退失據的狀態。

他並不是諸葛丞相,在絕地的時候可以想到空城計這樣的計策,在有一瞬間,他也動搖過,想要棄軍而退。

但是他隨即將這個想法放棄了。

“我必須要留在軍中。”孫權說道,“棄軍而走是不可能的。”

就像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一樣,孫權認為,對於他來說,棄軍而走也是一個不可能的選項。

在三國時期,除非真的被人打的大敗,在軍隊潰散,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主將逃走的情況,除了馬謖之外,孫權想不到還有第二個人會在軍隊建制還在的情況下,做出這樣的事情。

可憐的馬謖不僅因為這件事情被殺,在當時吳國和蜀國之間的文書上也多次提及了這件事情,可謂從肉體上被消滅了,在社會上也被消滅了。

“陛下,切莫意氣用事,知進退亦是大勇的表現。”楊沂中勸說道。

在宋人的眼中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棄軍而逃並不是什麼大事情。

不要說普通的將領了,就是“中興四將”都做過不少,不然中興四將說不定早就變成了“中興三人眾”或者“中興雙壁”了。

在楊沂中的眼中,在合適的時機跑路絕對不是一個不可接受的行為,這更是一個大宋將領應該掌握的合格技能。

不過孫權並沒有聽從楊沂中的話語,他說出了第二個理由。

“現在的情況只有我們少數人知道,大部分的將士都不清楚,如果我棄軍而走,顯然我們的軍心就散了。”孫權說道。

“另外一點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完顏宗弼為什麼沒有強攻我們,如果他強攻我們,我們勢必會潰敗,那是因為他看不清我們的虛實。”

孫權的道理顯然說服了楊沂中等人,或者說他的權威壓制住了楊沂中等人。

他還有一個理由沒有說,他可不是慫人,他當年面對曹操、張遼、劉備等人都沒有跑,區區蠻夷豈能嚇得他棄軍而走。

大慫不要面子,他孫權還要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