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過去數次北伐之中有人捅了像楊沂中這樣的簍子,言官參他的摺子肯定會堆的很高,說不定比他的人還要高。

但是現在卻沒有任何人去參楊沂中。

因為“言者無罪”,但是金人的刀子可不管你是不是言者,有參楊沂中的功夫,還不如好好想一想該怎麼逃命。

朝堂中的所有人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沒有人去考慮怎麼處理楊沂中,而是考慮現在該怎麼辦?

臨安的守軍雖然只有五千,但是所有人知道不要說五千,就算是一萬也是守不住的,現在討論的議題只有一個,往哪裡逃?

“臣認為目前我軍大軍在兩淮,我們可以渡江去和我們的大軍匯合,比如現在張浚正在揚州,有了這些大軍我們必然不會害怕完顏宗弼。”何鑄有些後悔現在的職位了,他不懂軍事,但是幾乎每一次他都要率先發言,過去還能問問韓世忠,現在這個突發情況,他連問誰都不知道。

“伯壽,這不是逃難。”秦檜就說了一句話就否定了何鑄的意見。

因為何鑄的意見幾乎沒有可取之處,他自己都知道,這個方案就是按照逃難設想了。

朝中的眾人都看向了秦檜,因為秦檜最大的政治對手韓世忠不在朝中,現在只剩下他可以拿主意了。

秦檜是收到情報最早的人,甚至比孫權拿到情報還要早,他早就在府中找幕僚商量好了對策。

“我建議陛下您可以去明州。”秦檜說道。

他的話語剛落,朝堂上的眾人立刻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當年完顏宗弼也打過一次臨安,那一次趙構就南逃至明州。當金軍進攻明州的時候,趙構又乘船入海逃向溫州,金軍尾追不捨。幸賴水軍將領張公裕率部在臺州附近海面阻擊,使趙構得以倖免於難。

這一路當年是經歷過層層驗證的,證明過這一路逃命絕對沒有問題。

而且秦檜已經去信了,讓張公裕準備好他的軍隊,隨時做好接應的準備。

“秦相不愧是秦相,只有您可以看清楚局勢。”

“陛下,秦相的主意深諳用兵之法,請陛下前往明州,這是為了百姓和大宋的安危。”

在逃命方面,朝中大部分大臣其實是一樣的,自己的安全第一位,這時候也不管是不是秦檜的人,都紛紛附和秦檜的觀點,在事關自己切身利益的時候,他們可不分黨派。

孫權也有些意動,而這個意動並不是來自於他孫權的意志,而是來自趙構的DNA。

這個意動也讓他下定了決心,那就是絕對不能按照秦檜的想法進行做事,因為他從趙構的記憶之中學會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趙構在軍事上做出的決定絕大多數都是錯的。

雖然孫權不知道什麼叫做大資料,但是這就是大資料在宋朝的一次應用實踐,既然趙構想要逃,那就證明逃跑這件事情是一個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