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月黑風高夜,殺人放火天!(第2/2頁)
章節報錯
“諾!”一旁的蔣幹聞言也立即答道。
“今夜必剷平姚氏,以雪我等前日之辱。”孫策拔劍指天氣勢洶洶,貌似從容不迫。
只是其背於身後,因為初戰的緊張和興奮而微微顫抖的左手暗示出了其內心或許亦不甚不平靜。
很快,早已經暗中摸清了柴桑道路的折衝校尉營便乘著夜色悄悄的來到了姚堡近前,馬裹蹄(孫策等人的馬),人含枚之下,並沒有發出一點聲息。而且,為了不走漏了風聲,與他們同來的還有幾個路上偶遇的倒黴蛋,在這場戰事沒有分出勝負之前,他們註定是無法回到家人身邊,只能暫時忍耐了。
東漢末年,戰事更迭,群賊逆起,神州大地一片烽火狼煙。
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和生命安全,許多以血脈親情為核心樞紐的大家族會吸納部分外來人口組成了一個個關係緊密又相對封閉,半軍事的小型社會——塢堡。
這種在歷史上籍籍無名的塢堡,如今卻遍佈林立於劉氏天下,許多歷史上耳熟能詳的名人名士皆出自其內,虎痴許褚就是譙國的地方豪族,據有許堡,孫吳的二代都督魯肅也同樣是東城的大地主,設有魯煲。
塢堡卻非東漢時期特有,它起源於王莽之後,漢光武帝劉秀亦受益於此,發跡于于塢堡之中,這種社會結構能夠延續二百年而不衰,自然是有其原因的。
雖然具名為塢堡,其內裡卻不盡相同,亦有大小之分,小者不過數戶百口勉勵自保類似孫策壽春那處塢d堡,而大者則聚千擁萬,幾乎可以匹敵一方諸侯。
姚氏為柴桑豪族,力壓柴桑諸氏,其姚氏塢堡更是毫不遜色於柴桑城之固。
高大的堡牆上,數十名堡兵持弓攜刀,手握著火把守護者姚堡的平靜。
只是此刻,夜已深了,看守門紛紛無精打采,睏意叢生,加上姚氏的聲勢早已深入人心,許久都未有膽大之徒嫌活得久了來冒犯姚堡,自然,漸漸的看守門大多都是敷衍了事,心生墮怠。
不時打著哈切伸著懶腰驅散著睡衣的守衛們對悄然逼近的危險一無所知。
一家獨大的姚氏為了震懾其他七氏,時常主動散佈自身的武力。加上孫策暗中蒐集資料,並且派人裝作雲遊的貨郎曾進入過塢堡內粗略探查過一番,對姚氏的底細早已經是知根知底了。
觀察了片刻後,見時機已到,孫策果斷得命令鄧當摔兵偷襲。
姚氏約有戶近千,擁眾三千餘,堡內常駐五百戰兵,而且時逢亂世,為圖自保,姚堡其餘壯丁必然也多少受過一些訓練,堡內又不缺兵械加之輜重眾多,關鍵時刻,若是捨得重賞,輕易間可得兵千眾,豈是孫策四百未初募之新兵能啃的下來的。
所以自一開始,孫策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集中優勢兵力,乘亂攻入堡中,燒殺縱火,製造混亂,在姚氏高層還沒有反應過來之時便徹底癱瘓其指揮系統,如此方能在將己方損耗降至最低的情況下一擊必勝!
雖然,兩軍交戰沒有絕對的勝負,但是今夜孫策卻有三大要素傍身,勝率大增,幾乎穩操勝券。
在這個科技落後,生產低下的時代,即使是盛世時人也僅能勉強果腹,而在這樣一個亂世中,底層民眾幾乎人人營養不良,而到了夜晚,這種營養不良就會表現為暫時性的失去部分視力,俗稱為夜盲症,
而孫策早就從一開始就購買了大量的動物內臟摻雜進伙食改善了折衝校尉營中這一點。
所以敵無我有,此為一!
孫策一開始入主柴桑時,看到姚發如此作態,就心知將來與此人之間必有一戰,萬不能倖免,而在酒宴上,經過短暫的觀察,孫策敏銳的發現了姚發的自大和跋扈,便立即改變策略,寧願自侮宣告,自毀氣勢,故意示敵以弱,麻痺姚發,此計果然成功,不光暫時緩住了姚發,更令孫策有了充足的準備時間。
是謂攻敵不備,此為二!
“至於這第三點嘛”孫策卻抬頭看了看因為月陰星稀而漆黑如墨的夜空,不禁失笑。
正如詩云:月黑風高夜,殺人縱火天。
此乃天助我也!此為三!
此三要素集與一體,今夜,姚氏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