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萬事俱備!只欠周郎……(第1/2頁)
章節報錯
蔣幹見到孫策竟有如此遠大的抱負,當下心神盪漾之間徹底堅定了自己投效孫策的決定,因此連連向周瑜示以眼神暗示。
周瑜會意一笑,立刻向孫策拱手道:
“兄欲行大事,豈能缺少助力?子翼兄才思敏捷善於辯論,江淮之間更是難尋敵手。可為論客也!如今其人近在眼前,兄何不聘之?”
“子翼兄果若如公瑾所言,願意襄助孫策呼?”孫策難以置通道。
“此誠所願也!幹願以幹三寸不爛之舌,為將軍之大計盡綿薄之力。”蔣幹又是一揖到底。
“真乃天助我也!”孫策連忙將蔣幹扶起來,驚喜得把住蔣幹的手道。“我得子翼真可如旱苗逢甘露呀!”
“蔣幹拜見主公!”蔣幹連忙順勢拜倒在孫策腳下,而孫策也坦然的受了蔣幹一拜。
從這一刻起,在周瑜,孫河以及呂範的見證下,孫策和蔣幹已結成主僕之禮。
雖然蔣幹在演義中落下了一個盜書的惡名,但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在某種方面都有其特殊的過人之處。
蔣幹之才也要看是誰在駕馭,放到曹操手裡,不僅勸降周瑜不成功,反而中了周瑜離間計,折損蔡瑁張允兩員水軍大將。
反觀周瑜卻巧妙了利用了蔣幹的個性以及其功利心,不僅一開始就堵住了蔣幹勸降之語,還將計就計乘勢設下離間計,致使曹操中計,親手自毀長城,殺了周瑜的兩個心腹之患。
所以孫策心中絲毫沒有任何嫌棄蔣幹的想法,正所謂別拿豆包不當乾糧,只要能為他的野心助力,孫策可謂是來者不拒。
而,就在這時,鄧當推門而入:“啟稟校尉,堡外又有人來訪!”
“難道是潘璋到了?”孫策心中一動,連忙帶著眾人往塢堡外走去。
而來訪之人正是潘璋,潘璋心中忐忑的在塢堡外來回踱步,他一路跋涉,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孫策的所在。
但是就在這臨門一腳之時,他反而對於自己是否能拜入孫策旗下患得患失起來。
突然,塢堡大門洞開,一行人從裡面魚貫而出。
潘璋抬眼望去,只見這些人都是青年模樣,看起來與自己年紀相仿,但是和默默無聞外表普通的自己相比,這些人似乎每個人散發著莫名的光彩。
“想不到孫策麾下既然有如此多的英傑!”潘璋見此,心中對自己拜入孫策旗下之事更加悲觀起來。
“在下孫策!”孫策上前一步,拱手一禮:“不知足下乃何人?所為何事而來?”
“原來他就是孫策!”潘璋心中一動,連忙拜道在孫策腳下:“小人名為潘璋,乃陳留人士,小人的家父曾在孫破擄麾下為兵,近日聽聞孫策大人已除孝期,家父感念先主知遇之恩,因擔心孫策大人初出茅廬無人可以用,特命小人前來依附。”
“果然是潘璋來投。”孫策心中泛起淡淡的喜悅,畢竟見到周瑜的風采之後,很難再有誰能讓孫策激動起來。
不過他臉上還是連忙做出一副驚喜的樣子,將潘璋從地上扶起:“原來足下乃先父舊部之子?”
“小人表字文珪,大人可喚小人表字。”表字在漢代除了平輩之間的稱呼外,主要是長輩對後輩以及上級對下級所用。潘璋如此說便有一種順從的意思。
“文珪?”孫策裝模作樣的琢磨兩句後,又做出一副眼神一亮的樣子:“好字!果然是好字呀!”
“既然文珪與我孫氏頗有淵源,策自當以禮相待。”孫策繼續揣著明白裝糊塗:“只是不知文珪有何擅長之處?”
“小人從小便受到我父教導,於統兵之道略知一二。”潘璋謙遜的說到。
“既然如此,我部兵馬暫缺一屯長,原由本將暫統,如今既然文珪來投,本將便任命文珪為我部屯長。”
“潘璋領命!謝主公!”潘璋聞言不由得驚喜萬分,本來他還以為自己還需要從小兵開始一步步做起,沒想到孫策直接任命他為屯長,這一升一遷之間可是能省掉他不少的苦功。
而一旁一直將這一切看在眼裡的蔣幹見狀,急於表現的他雙眼一轉連忙向孫策恭賀道:“我觀文珪談吐之間甚有章法,想來其人所言不虛,恭喜主公又添一員驍將呀!”
而孫策原來的舊部如孫河、呂範等人也高興非常,隨著孫策的聲勢越加壯大,作為第一批投靠孫策的元老,他們的地位當然也會水漲船高。
周瑜與孫策情同手足,見狀也分外為孫策感到欣喜,他看了看圍攏在孫策身邊和後者同樣年輕的四人,又看了看塢堡之內已經頗有精銳之氣的四百士卒後,便收起笑容,面色嚴肅的向孫策諫言。
“如今,伯符麾下能臣武將齊備,且兵鋒漸銳,不若就此前往柴桑赴任,如此也好早日重整孫氏舊日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