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日後必定時要擴充軍隊規模的,袁術給了孫策校尉的官職,與之相對的就是一營兩千人的名額,而三千五百斛糧食也只夠兩千人一個月的嚼頭。

這麼看來三千五百斛糧食又變得緊缺起來。

現今天下,諸侯並起,諸侯們為了壯大聲勢都會虛報軍隊數量,有一千人便說成兩千人,有兩千人便說五千,有了五千人更是敢號稱數萬大軍。

而孫策因為自身還比較弱小,暫時還不能撤下袁術的虎皮,所以並不打算學諸侯們虛張聲勢,多報軍隊數量。

反而因袁術的虎皮如今在揚州這塊地盤能給他行事帶來很多幫助,在孫策根基為穩之前他還打算多披一些時間,因此就不能刺激袁術脆弱的神經,不能多報軍隊數量。

但是不能多報數量,不代表孫策不能多募軍隊。

在不公然宣佈打臉袁術的情況下,只要孫策能養得起,即使他多招募一的倍數量。

也沒人想追究,也沒人敢來追究。

這樣一來,若是按照兩營兵馬4000人的數量算起來,三千五百斛糧草恐怕連半個月都頂不住。

所以,就算現在孫策想多招攬一點兵馬也養不起了,四百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是他目前的極限了。

而且,雖說小兵只要有口糧食就願意為孫策賣命,但是軍隊之中的中高階軍官還是需要發放俸祿的。

本來按理說,天下所有人的兵馬在名義上都屬於如今被困在關中的小皇帝劉協,而官員們的俸祿自然也是東漢朝廷發放,但如今漢室名存實亡,諸侯們截留了地方的賦稅自行其是,早就不將落難的小皇帝放在眼裡了。

這天子的軍隊也變成了野心家們的私軍,這發工資的事情也自然落到了他們的頭上,這一點孫策雖然無奈,但也樂見其成,誰叫他自己就是個野心勃勃之徒呢?

在軍中,隊率以下基本不需發什麼俸祿,只要打仗之前發些恩賞,若再打了勝仗再給些戰利品就可以糊弄過去,但是從屯長開始,軍官們就是名副其實的公務員了,要足額足月的發放俸祿。

錢不給夠?誰願意給你賣命?

也不是每個作者都像風秀一樣,哪怕撲街!哪怕沒人看!哪怕不賺錢!也是要鐵著頭為愛發電的!

以軍隊為例,屯長秩兩百石(每月三十斛),而軍侯則是秩比六百石(每月六十斛)已經超過了孫策柴桑縣長職務的秩四百石的俸祿(每月五十斛)。

到了軍司馬一級其俸祿已經漲到了秩比千石(每月八十斛),至於孫策的折衝校尉一職更是到了秩比兩千石(每月百斛)幾乎快要與太守、州牧的秩二千石(每月百二十斛)齊平。

孫策自從袁術處得到了獨領一軍和一縣的政權,相應的自然也別想著再從袁術處再拿到一毛錢的工資。

而就算他自己給自己打工不需要工資,但是光手下四個屯長一個月加起來就要二百四十斛糧食,就這還沒算上,暫時空缺的兩個軍侯的工資,若全員滿編,光發俸祿,他現在一個月就要發三百六十斛糧食。

算起來,現在的軍糧還不夠給手下發夠十個月的工資呢。

除此以外,按照漢代的工資發放標準,對應的俸祿,有一半發糧食,另一半則發錢。

糧食,孫策還有一點兒,至於錢,那真是一根毛都沒有。

小金庫空的,小偷兒見了都要為孫策傷心的哭泣。

不過孫策雖然頭疼,但是卻不恐慌。

因為,只要到了柴桑上任後,他就有了地方的政權。

而地方的政權自然就包括了財政大權。

徵繳完賦稅之後,只要象徵性的給袁術上繳一點,其餘的就可以截留下來用來養兵和發放官員俸祿。

以目前柴桑數千戶小几萬的人口按十個民養一個兵,拉起兩三千人馬還是綽綽有餘的,必要的時候孫策也未必不能窮兵黷武一把,爆兵個五六千的也不是不可能。

並且,按照孫策的瞭解,古代官方的人口普查水分還是比較大的,而且越是王朝末年水分越大。雖然如今柴桑明面上是個窮破的小縣城,但是人口絕對不止紙面上這麼點兒。

但是該如何爭取這些隱戶流籍就要看孫策的手腕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