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盛名!”

一旁的虛實雙眼發光,躬身大禮。

袁耀不知道,他的一番話將徐庶震的昏天暗地。

所有人不分三六九等,一視同仁。

縱然連徐庶這樣心有抱負的寒門士子都不敢想象的畫面,袁耀竟然想都未想脫口而出。

此刻徐庶能夠感覺到袁耀的真心,更能感覺到前途的一片光明。

回到城主府,袁耀支出了一大筆錢。

這些錢是必須花的,絕不能省。

趁著天氣轉暖,袁耀找到城中的木匠按照自己設計的方案進行改造。

商討了多次之後,為了安全著想,將三層的教學樓改成了二層。但教室卻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一些。

古代的匠人對於木匠的活計真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能夠將一切他想不到的全部運用上,巧奪天工。

同時在城中兼併出許多其他的地皮,這些分別將要建設學館和窯爐等一下能夠改變民生的東西。

學館自然不用說,這是從根本能夠改變讀書識字和認知的地方。培養人才,開拓眼界,必不可少。

而窯爐則是袁耀要進行的另外一項改革。

東漢時代人們用地窯來燒製陶器,但地窯的缺點比較明顯,不能很好的控制溫度。

所以袁耀在城中準備修建更加先進一些的饅頭窯,也稱圓窯。

饅頭窯結構簡單,煙囪不高,易於建築和把控。

東安想要吸引人才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名聲。說白了就是百姓都有錢賺,生活富足,不用擔心流離失所,吃了上頓沒下頓。

而現在袁耀能夠想到短時間改變這種情況的只有這個,燒製生活用品。

將粗製濫造的陶製品上升到精美的瓷製品。

再將這些瓷製品販賣到世家大族手中,換取錢財來武裝自己和改變民生。

這些只是體現在表面的最直觀反饋,但其更大的意義在於要將東安徹底進行改變和升級,要領先於其他地方一個時代。

陶製品和瓷製品雖然只相差一個字,但其所代表的意義則是巨大的。

陶器與瓷器表面最大的差異要在氣密性之上。陶器斷面粗糙、疏鬆、氣孔率大;而瓷器則是斷面光潔緻密。

這就意味著陶器不能很好的儲存水,而瓷器則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同時!

瓷器時代之所以可以稱為一個時代,並不是因為它們只代表五大名窯的瓷器製品,而是因為進入這個時代之後一系列改變。

這些改變首先就體現在窯口的改變之上。

饅頭窯的應用使窯內溫度升高,從原本的幾百度升高到1300度,讓原本一些無法實現的想法得到實現。

而袁耀心中此時就已經敲定了一個想法,只要這個想法能夠成功,東安之地從今往後再也不用為農業發愁。

農業得到改善,百姓就再也沒有後顧之憂,屆時有著袁耀一些新奇的想法,此地必將成飛躍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