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章 遷都?還是擴建!(第1/3頁)
章節報錯
看到李世民一臉失望的樣子,李祐內心一樂。
【看得出來,李二本來是想來抓舍龍、蒙德小辮子的,結果卻是一點收穫也沒有。】
【也就是說,他今天算是白來了。】
【所以就有些失望也很正常。】
【不過從舍龍、蒙德的對話來看,南詔這六位首領如今對於大唐是十分認可的,也是都被長安的生活所吸引,這個也是人之常情。】
【當然了長安如今已經是人滿為患,就算李二同意,估計也很難安排,畢竟蒙德等五位首領可不是一個人來,而是拖家帶口遷徙長安。】
是啊!
李世民聽到李祐的心聲分析,這剛好說到了他心裡去了。
正是因為這個問題沒有解決,所以李世民只能是一直拖著,甚至是希望這蒙德想要留在長安有什麼不好的目的,這樣他就能夠堂堂正正的將其拒絕,顯然他這個想法是完全落空了。
就在這個時候,李祐的心聲再次在他的耳邊響起。
【其實長安早就已經是達到了極限!長安雖地處關中平原產糧區,但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人口急增,長安城已無力供養如此龐大規模的人口了。】
聽到這話,李世民內心一驚。
祐兒莫非是要主張遷都洛陽!!
對於這個問題,李世民其實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都討論過,長安乃是多朝都城,長安位於函谷關以西的關中地區,這裡南依秦嶺,北連黃土高原,東面有崤山縱列,西面有汧山、隴山相接。從地理位置上看,長安及其所在的關中平原就是一個被天然屏障包裹著的巨型堡壘,擁有極佳的戰略優勢,古代多個王朝選擇定都於此,也都是基於這個原因。
當初唐朝建立後,太祖李淵考慮到當時天下尚未統一,出於戰略安全考慮,他選擇將都城定在長安,這無疑是很正確的決定。
但是隨著大唐的發展,長安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不過關於遷都,房玄齡等人都是持反對態度,他們認為都城乃是國家根本之一,就如同將帥不能輕出一樣,都城也不應該隨意更換,但在如何改善長安困境上他們卻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李世民早就在李祐的日記副本里面看到過,大唐後面是將都城從長安遷到了洛陽。
對於洛陽,李世民自然也不陌生。
與長安相比,洛陽的戰略優勢就沒那麼明顯,不過,洛陽周圍遍佈著複雜的河渠網路,而且它還處於大運河的樞紐位置,交通條件極為便利。無論是接收南方輸送的糧食穀物,還是透過河道向北方運送軍隊,洛陽都遠比長安經濟、高效。
長安的水渠雖然已經修繕了很多,但是和洛陽相比還是差上很多,洛陽由於交通便利,解決大規模人口的糧食問題就要容易很多。如果僅從經濟利益上考慮,洛陽顯然比長安更適合作為首都。
所以李世民對於將都城從長安遷到洛陽,並沒有太大的反感,若真能夠解決問題,遷都也不是不行。
李世民沒有貿然開口,而是默默聽著李祐的心聲,他想要知道李祐心裡的想法到底如何。
【討論到這個問題,肯定會有人選擇遷都,比如將都城遷移到洛陽!】
【不過...咱卻不這麼想,遷都完全屬於自己給自己找事做,勞民傷財不說,而且還容易引發動亂!】
嗯!?
李世民當即就愣住了。
祐兒,你怎麼不按照套路出牌!?
朕都以為你要說遷都的想法了,結果現在變成了反對遷都。
可如果不遷都的話,又如何解決現在長安發展面臨的問題?
現在只有南詔
五詔首領申請留在長安生活,未來肯定還會有更多的番邦權貴跑來長安定居,到時候就更沒有辦法了。
不遷都...那你倒是說一個解決辦法啊!
【雖說根據大唐歷史後面的確會將都城從長安遷移到洛陽,而武媚娘是幕後最大推手,但歷史就不一定是對的,要根據實際情況來。】
【武媚娘遷都的理由有不少,比如長安是西北貴族集團的政治中心,而皇后武則天的主要支持者都來自東部。當時武則天對朝廷的掌控力已超過了皇帝李治,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勢力,武則天勢必要進一步削弱西北貴族集團,而加強東部集團的實力。遷都洛陽就是達成這一目的的最有效手段。再比如武則天極為迷信,她早年為鞏固自己的皇后之位,曾用極殘忍的手段殺死了王皇后和蕭淑妃,之後她就時常認為自己在長安的皇宮中看到了王皇后和蕭淑妃的鬼魂。因此她認為在長安生活是一種煎熬,只有將朝廷遷移到洛陽後,她才會感到如釋重負。】
【以上兩種理由,都是來自武則天的個人,對於李二來說,西北貴族集團才是根基,沒理由自斷根基跑去洛陽,當然了要是李二也經常看到李建成、李元吉的鬼混,那也是有理由遷都的。】
李世民本來還美滋滋的聽著李祐分析,但是聽到最後一句,立馬就不淡定了。
朕早就釋然了好吧!
雖然偶爾還是會在夢裡夢到李建成、李元吉,但朕身為皇帝,豈有害怕鬼魂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