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爆發的太平道(第1/2頁)
章節報錯
離開了九原郡,蘇凡帶著張遼,就來到了冀州,冀州是中原靠北之地,也是劉漢最為繁華的幾個大州。
張角的太平道大本營,就在冀州這邊。
而冀州的世家,也是多如過江之鯽。
而冀州的底層百姓,活的可是不如豬狗,也是如此,太平道的發展,才會非常的順利。
而且張角也聽從了蘇凡的建議,開始從農村鄉下這邊開始,雖說農村鄉下這邊,還有族老。
但是這些人,實際上過的也並不算好,古代的小地主,日子雖說不像很多底層百姓那樣,吃不飽穿不暖,但是因為生產力的關係,實際上大魚大肉根本不可能的。
他們也是要接受剝削的。
因此,太平道在鄉鎮村舍這邊傳道,無論是村鎮的鄉老還是底層的百姓,都是相當的擁護的。
尤其是太平道的弟子,經過教導,一個個的知識都非常的豐富。
原本太平道是治病救人,以符水來救病。
後來經過蘇凡的提點後,醫術也在太平道弟子中不斷增加以及農事,也再次傳播了。
等於是太平道,接替了當年張良他們的行動。
大秦消散後,蘇凡傳下去的農事技術知識,一部分因為戰爭,確實缺失了。
但是也很多傳承下來,然而大部分的傳承都被那些世家給佔據了。
比如那肥料的知識,底層百姓在大秦時代,是有官吏指導的,而且大秦有專門的一個部門,就是製造肥料,畢竟大秦時代的官田,也是非常的龐大。
這種肥料的知識,底層百姓,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然而可惜,大部分底層百姓因為不識字,只能口傳,有些時候,發生意外,或者表達不清楚,那麼就會導致肥料知識的不全。
而劉漢朝廷,可沒有官吏會到地方上指導底層的百姓,去如何製造肥料。
久而久之,民間的肥料,確實還有,然而對比大秦時代的肥料技術,不但沒有發展,反而還倒退了。
這也是為何,劉漢時期,天下大部分的田,畝產竟然降低了。
當然一部份的世家擁有這樣的技術,卻也只是當做了他們壟斷知識的手段。
從未傳播下去。
大秦時代,這種事情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一旦朝廷下達的命令,地方上,幾乎沒有多少人,敢不作為,官吏不作為的,那麼直接處理官吏,地方士族敢阻擾的,一旦發現也會處理。
大秦的律法,即使對於皇族都有威懾力,更別說其他人了。
劉漢朝廷,在巔峰時期,也只是靠著皇權,對比大秦時代,對地方的掌控,差的遠了。
當然現在,就更差了。
不過這也就給了張角機會。
經過蘇凡的提點後,太平道轉換了思路之後,那太平道的信徒,一下子暴漲。
只要一名太平道的弟子,到一個地方村舍去傳道,那麼很快這個村舍,都會成為太平道的信徒,無論老幼。
就算是那些鄉老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