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黑色西裝的李東來笑容燦爛地撥出一口氣,《地心引力》他花費很大功夫,終於沒讓觀眾失望。

禮堂的雷動掌聲響了接近3分鐘,才漸漸地停歇下來。

第一次看到電影成片的張曼玉和劉德華也非常激動,果然是大導演,這才是神片。

中國電影居然也可以拍成這個樣子,是在太牛了!

賈樟柯看完電影后也非常激動,3d技術將美輪美奐的地球展現出來,即使走出電影院的時候,耳邊還在迴盪著旋律的轟鳴,眼前還有無數的太空碎片飄過,而大地似乎都在搖搖晃晃!

“這電影太震撼太真實,我都不知道怎麼評價了。李東來真是一個神奇的導演,儘管他年紀比我小,但是達者為師,他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做我的老師,很多中國導演的老師。”他在接受採訪的時候,盛讚不斷。

兩個記者接著往前走,突然覺得自己腳步虛浮無力,甚至有些踉蹌。

這是一部讓人雙腿發軟的電影!而且這可不是恐怖片,這是太空片……

首先它3d技術的高超令人驚歎,

這自然沒什麼奇怪,李東來是現代3d電影的重要推進人物之一。他的3d電影從來沒讓人失望過。加上影片原本的還原了太空看地球的美景,耗資1億美金、歷時一年多精心打造的《地心引力》相比較《盜夢空間》,又有了十足進步。

一個香港記者看完電影后,眼睛紅紅的,她在自己的工作本上寫下稿子,“當修鬆開安全帶,安奮力伸出的手試圖抓住離去的修時,我哭了,時光彷彿回到鐵達尼號沉沒時,露絲鬆開傑克的手。傑克緩緩沉入海底的場景。兩個人都放棄了自己的生命,去拯救女主角。如此相似,如此感傷。同樣的承諾,同樣的抗爭。安在死亡來臨時。不停地為自己爭分奪秒,她也曾試圖放棄,最終,她成功了,她完成了對修的承諾。一如當年的露絲……好吧,我不能劇透。這是一部太空神片,神奇的3d技術超越了以往所有,看完電影裡還會想到無數太空碎片往眼睛裡鑽,頭重腳輕的感覺。”

當今世界,要問3d技術最好的電影。很多人會想到《盜夢空間》、《阿凡達》,如果從兩者中比較,美輪美奐的《阿凡達》顯然要更勝一籌。

但《地心引力》和《阿凡達》最不同的技術表現之處是畫面細節,後者是奇幻星球,五顏六色的阿凡達世界。而前者則是李東來從真實角度。呈現出來的太空漂浮鏡頭,尤其是神一般的長鏡頭,讓所有人都無法忽視。

“太棒了!”華人觀眾陳國海感慨萬端,如此積極勵志又兼具視覺效果的太空片,裡面的情感太濃郁了,尤其是最後安宛如一個嬰兒從地上蹣跚站起來的時候,簡直讓人頭皮發麻。想要熱淚盈眶了。

幾個國內記者影評人一邊看得驚歎過癮,一邊悄然嘆息,中國電影居然可以做到這種水平,也只有出自李東來之手才有可能吧。

有看過《了不起的蓋茲比》的記者,紛紛表示評委會的選擇沒有錯。

《了不起的蓋茲比》也在戛納放映了,媒體記者們沒有太多反應。結束後也都是安靜地離開,不僅缺乏掌聲,連噓聲也幾乎沒有,這在戛納是非常少見的,也側面反應出了本片的平庸。這跟《地心引力》是完全不同的。

導演用華麗奢靡的服裝佈景、人物造型。以及浪漫的攝影鏡頭,的確給人視覺享受,該片升級為3d,無疑更強調了其視覺大片的屬性。

同理,喜歡的人願意接納這種風格,並被其中“愛而不得的痴心錯付”給打動,不喜歡的人則認定導演仍在走老路,用取巧的手段消費名著。

但也顯得空洞投機,消費名著,打造美國黃金時代的輓歌。

《蓋茨比》的片頭由黑白做舊的影像逐漸進入彩色的浮華世界,力圖引領觀眾走入懷舊的美國黃金年代;從頭至尾的獨白,全部來自原著,並在適當的時候用字幕在影像中呈現,充分展現了其文學名著改編的特性;從情節上來看,脈絡也基本與原著一致,也滿足了“黨”的需求。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作家菲茨傑拉德所寫的短篇,以上世紀20年代為背景,被視為美國文學“爵士時代”的象徵。這部對於美國來說影響深遠,它旨在追問“美國夢到底是什麼?”

在片中,萊昂納多飾演的蓋茨比無疑代表了最直接的“美國夢”:透過自己的努力不擇手段地賺大錢,獲得更高的地位。但沒想到,在取得了這樣的成功後,他依然無法完成微時的夙願。

一戰結束後的美國空前繁榮,但最終只留下一曲黃金時代的輓歌。人們在紙醉金迷中遺忘了本真的情感,如同蓋茨比這樣,擁有能力又同時兼有真性情的人,成了那個時代的特例。這也是作者最終加上“great”來形容他的原因。

相比起來,《地心引力》的故事更簡單,但李東來導演的功力驚人,總不會讓人看睡著。他每次都能在觀眾想不到的地方,給你來點緊張刺激。不斷的創造奇蹟,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最後終於成功著陸,那最後站起來仰望天空的一幕,不知道打動了多少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