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傳早已經遍佈全世界,同樣的,觀眾對於“happy”這張單曲的支援也是可以預料的,人氣就代表關注。李東來的實力已經毋庸置疑,但他在音樂上的成就卻僅限於一張專輯,第二張專輯將是奠定他是否在音樂這條道上繼續往前大踏步走。

還是就此中止,停止在玩票性質上。

現在看來,他將繼續稱霸歌壇一段時間。

天亮了,網路上影片點選率也在飛速飆升。全美各大商場上唱片銷售點,也出現了排長隊跡象,而且這長隊還在逐漸增多的趨勢。

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對李東來這首新單曲做出評價。

李東來消失在歌壇近兩年,原本只是認為他在玩票,卻又突如其來用這樣一首歌曲,震撼迴歸。

他用他晶瑩剔透的嗓音,以遊刃有餘的駕馭方式將歌曲完美地演繹了出來。在李東來的演唱之中,每一個詞彙的運用、每一個曲調的運轉、每一個樂符的跳躍,都是信手拈來,那渾然天成的輕鬆自由在不經意之間就營造了出來,自由的氛圍和快樂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僅僅在他的演繹之中都暴露無遺。

當然,依舊有許多樂評人,認為“happy”沒有“信仰”好。只不過李東來的個人名字更高了而已。

但毫無疑問,happy這首歌算是正式確定了李東來的音樂風格,他不在是個玩票人。他是個跨界者,是一個真正的音樂人。

從第一首歌曲開始,他就一直在進行自我突破。

&nylove”開始,到“onely”、“trouaker”等冠軍單曲,李東來都在突破自己。從一個入行者玩票性質,漸漸融入音樂中,讓觀眾感覺你不是在玩票。

讓觀眾欣賞他的音樂。

然後李東來開始不滿足與這些,他開始進行自我創作。果不其然,一曲“信仰”的驚豔登場,讓所有歌曲都黯淡失色,那是當時最紅的歌曲。稱霸同期。

就在人們以為他要在音樂圈繼續擴大影響力的時候,李東來卻又返回了電影圈,卻依然做出了令人側目的成績。

娛樂沒有圈,娛樂不分家。

好萊塢就是好萊塢,無論音樂還是電影電視,都是好萊塢。

李東來在其他方面做出的成績,取得的影響,也無可厚非的會讓他在音樂圈中受益。

跨界?有多少人都巴不得跨界而不得。

誰規定演員不能唱歌的?威爾史密斯還得過格萊美呢!

也許李東來在演藝圈的名望影響到了音樂圈,讓音樂圈的媒體都爭相評價。

獨立音樂雜誌“自轉”的評論則說道,“這是一首讓人靈魂都愉快的歌曲。李東來也許是生了三個孩子,受孩子的影響,心情一直很好,才唱出這樣輕鬆自由的感覺。風兒一樣,自由自在。他真的唱出了這首歌的真諦。再沒有人比他更適合唱這首歌。”

如果李東來看到這篇評論,一定會大呼知己。

不僅僅是音樂雜質的評論,全世界的主要媒體的娛樂版面,都在評論李東來發新歌的盛景。

沒有人能夠對“happy”這首歌提出有效的批評,即使是一向冷靜的“音樂之聲”,這一次也用“經典”對這首歌進行了評論。至於“世界新聞報”、“蘋果報”這樣的八卦派,此時也都銷聲匿跡。沒有人會愚蠢地去批評一首真正出色的歌曲。即使酸溜溜地說“藍調布魯斯難等大雅之堂”,想必音樂市場的反應也很快就會把巴掌甩回來了。

所以,沒有人,沒有任何人提出反對的意見,整個音樂評論市場一面倒的稱讚之聲。

從“混合器”到“自轉”,再到“臉孔”;從“公告牌”到“明星”。再到“名利場”;從“洛杉磯時報”到“華盛頓郵報”,再到“紐約時報”。從新華社到法新社再到朝鮮日報,從美國到英國,從中國到日本,數不清的媒體對李東來新歌進行報道。

連亞洲。歐洲,乃至一些非洲國家,甚至是中東地區,都在關注李東來的新歌釋出,可見李東來的確已經真正的火遍全球。這種情況,不知道當初的邁神新單的時候,是否同樣如此?

在美國的一些專業娛樂雜誌的點評之中,一百五十三家媒體的綜合評分達到了驚人的八點九分,其中給出滿分的媒體就高達五十一家,這也打破了當初“信仰”的高分記錄。

其中跟魅影關係好的“洛杉磯時報”一如既往的不吝嗇讚美之詞,一句話評論最具代表性:“這是真正的自由的快樂,無所拘束,自由自在。讓人忘記煩勞,可以輕鬆享受的自由歌聲,y,我想這首歌的歌名簡直太般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