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地,九月第一週的票房成績並不是太出sè,總票房1.7億左右,整個內地票房市場依然乏力。幾部票房大片《美國隊長》、《藍jīng靈》、《賽車總動員2》成績不溫不火,《竊聽風雲2》沒有李東來的加盟,頂替他角sè的演員換成了吳彥祖,也取得了2.1億的可喜成績。

《美國隊長》顯然不太符合國人的賞美風格,口碑半半,惡評如cháo。卻依舊能霸佔內地票房兩連冠。韓更首次主演的電影《大武生》更是惡的觀眾一塌糊塗,或許只有他的忠實粉絲去捧場,但票房號召力明顯不能續航。

萎靡的內地票房榜上,唯一的亮點就是《奪命深淵》,這部低調的3d影片,在影片宣傳、明星號召力都不很突出的前提下,竟然實現票房逆漲,以3580萬的成績獲得上週票房榜的亞軍,總票房則達到5780萬。逆跌幅62%,這個票房成績只比冠軍《美國隊長》少了不到70萬,險些掀翻《美國隊長》,成為上週的黑馬冠軍。

在上映影片整體疲軟的情況下,《奪命深淵》多少撿了個便宜。當然,首先還是影片的品質比較過硬,相比《美國隊長》、《大武生》等片的惡評,本片憑藉出sè的3d效果收到了較好的評價。

內地票房榜,實在無甚看頭。榜單經常被好萊塢電影霸佔,國產片嫌少露臉。

魅影在韓國取得的高水平成績,早早的傳回國內。李東來建立的這家公司,能在短短兩三年內發展成霸佔韓國電影票房榜前列的電影公司,更被中國媒體譽為創造奇蹟。甚至一些媒體更狂言。霸佔了韓國電影市場。這果斷的是高階黑,魅影卻是從來不敢承認的。

如此環境下,國人們對魅影就愈發期待了。

唯一有點遺憾的是,《大叔》暑期在國內上映,業已下畫。最終也只是斬獲了2000萬票房,約相當於34億韓元,並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超速緋聞》成績稍好一點。也只是2500萬而已,以魅影的角度而言,顯然是不及格的。

但韓國媒體並不這麼認為。這個成績與他們而言,顯然也是可以欣然接受的。與中國媒體發出的“魅影攻佔韓國市場”言論不同,韓國電影第一次在中國內地斬獲如此票房,更是鼓舞一批韓國電影人。一向自大的韓國媒體甚至有叫囂“搶佔中國大陸市場”口號者。

但雙方的想要實現攻佔對方電影市場。差距顯然都不是一般的大。

亞洲市場,潛力龐大,歐美早有分析,如果這個市場真正開發起來,將會成為全球的最大的票房市場。但電影發展這麼多年以來,除了當初香江80年代的黃金時期幾乎壟斷了整個亞洲的外埠市場外,如今文化差異與國際周邊局勢糾紛影響,便再難現當年一統亞洲市場的格局了。也無形中弱化了亞洲市場的潛力。

魅影是唯一一個,在中韓取得如此耀眼成績的電影公司。李東來的號召力。更是世界xìng的。

而隨著魅影一系列耀眼成績之後,中國媒體更是期待魅影能代表中國,成為好萊塢第七大電影公司。

無論從歷史還是從每年票房市場佔有份額來看,好萊塢中能稱得上大電影公司的只有六家,包括華納兄弟影業、派拉蒙影業、20世紀福克斯影業、索尼/哥倫比亞影業、迪士尼影業和環球影業。

至於米高梅、新線、派拉蒙優勢等影迷們耳熟能詳的電影公司,有的已經被收購,如索尼2005年吞併了米高梅,華納2008年吃掉了新線。有的則是大公司旗下一些專門發行小電影的子公司,如派拉蒙優勢、福克斯探照燈、焦點影業(環球旗下)等。獅門影業、頂峰娛樂這類則是有特sè的dúlì電影公司,規模不大,但都有獨門生存秘技,譬如獅門影業每年靠發行小恐怖片(如《電鋸驚魂》系列)佔領一定市場份額,而頂峰娛樂最近則靠《暮光之城》異軍突起。

至於發行過《無恥混蛋》等電影的韋恩斯坦影業,原本屬於迪士尼旗下的,直到2005年韋恩斯坦影業才成功“贖身”,如今也成為dúlì自主的電影公司。

這就是除了異軍突起的魅影外,好萊塢目前最為活躍的電影公司,雖然各有特sè,但總的來說,每年電影業的絕大部分收入,都由前面六大電影公司收穫。

期望魅影能成為好萊塢第七大電影公司,這話並非不可能。

從《原始碼》創造高利潤起家,《宿醉》系列兩部就大賺十三億美元,三部系列片可堪比《暮光之城》了,而且投資成本顯然要小得多。最賣座的3d《盜夢空間》,創造了23億美元的全球票房紀錄。動畫片《功夫熊貓》,又是一部十數億美元的龐然大物。

加之《預產期》表現優異,還有正在拍攝的野心之作《飢餓遊戲》系列接棒,收購大熱遊戲《刺客信條》追逐《魔獸世界》。

未來兩年,未必沒有搶奪全年票房前列的實力。

備受期待的中國第一部偽紀錄片《超能失控》,就在這種期待下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