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李東來跨足樂團之後的又一代表性傑作!

《洛杉磯時報》的一句話評論最具代表性:“這是一種來自靈魂的戰慄,讓五感的享受都達到了巔峰,堪稱是極致的一種暢快感。”

《紐約時報》報道:“‘信仰’成就了李東來音樂生涯最重要的一步,此歌一出,萬眾退避!”

在這些娛樂雜誌的點評之中,超過八十家媒體的綜合評分在9分以上。其中不乏給出滿分的媒體,這在近些年都是少見的。

到處都是“信仰”,網路上掀起了一場模仿潮。彷彿不知道“信仰”,就落伍了一般。

簡直就是摧枯拉朽的姿態,以李東來為中心,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這才拉開了帷幕。

那神奇的劍舞被好事者命名為“神經劍舞”,也被譽為“最難模仿”、甚至是“不可能被模仿”的舞蹈。而“神經舞”這個名字,則得自於紐約時代廣場上的那場演出所跳的“lonely”舞蹈。

不怎麼好聽,卻很形象。

是李東來舞蹈基因不怎麼樣麼?可他又能跟布蘭妮一起跳出“trouaker”這樣的誘惑舞蹈。還別說,這種需要特地氣質的舞蹈,在特定場合下表演,還真是具有強大的感染能力。

格萊美頒獎典禮結束了,李東來的繁忙生活才剛剛開始。兩週之後,奧斯卡就要舉辦。他必須得抽出時間來和同樣很忙碌的安妮海瑟薇對一下臺詞,開始排演主持了。

可是如今情況,新單曲簡直是萬眾矚目。歌迷都呼籲著出新單唱片。第五張新單的發行,已經勢在必行。

“怎麼辦?”

美國這邊可以暫時先這麼發行著,但環球還指望李東來能前往中國配合首發中文單曲呢?

“就這麼發吧,我有時間會隨時跟著宣傳的。上一張專輯,不也是這樣發的嗎,效果還不錯。”李東來說道。

他也感無奈,頗有種破罐子破摔的感覺。

哪怕奧斯卡結束之後。電影也馬上就要開拍了。《復仇者聯盟》的那一大幫子超級英休員,可不會閒著檔期專門等他去發新單曲?

環球也無奈了,還能怎麼辦。“發吧!”

於是,環球音樂那龐大的製造機器開啟,中文版單曲和英文版單曲,全球同步發行。

&nV影片。雙語兩個影片。區別並不大。為了更加形象化,中文版也在被解救時候,添多了獨白式的對話。

舞劍,也許換個人,還會覺得很老土,土爆了。

可一個都市時尚打扮的劍客,用炫目到近乎特效的劍法,點爆人眼球時。就完全是另一種體驗。他的造型也被某些粉絲認了出來。傑姆還說是自己的創意,可跟《撕裂重罪》的紅劍角色真的很像。(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搜下。至少心裡有個參照)

頒獎典禮次日,紐約時代廣場上的一塊塊廣告牌上,就可以看到mV預告片了。

《信仰》也將以第二張專輯首單的名義發行。不到兩年時間就發行兩張專輯,在這個時代還是頗嫌快的,畢竟第一張專輯的銷售還遠遠沒有達到頂點。

可……計劃趕不上變化,也只有這麼幹了。

凌晨十二點整,所有新聞媒體還在徹夜趕稿的時候,李東來的五單“信仰”就正式在網路上傳了音源,在蘋果的iTunes線上音樂商店、公告牌、ebay等型別音樂網上銷售。

時間一過0點,即開始上架開售。

早晨九點之後,將在美國大小商店裡看到實體單曲。

&nV會在十二點時間,透過youtube首發。

作為youtube上的頂級使用者,李東來為該網站創造了不下百億次的點選次數,這可都是錢。這次新單曲發行,環球一聯絡,youtube上立刻很有誠意的開通捷徑。首頁、廣告、推薦等等,一個都不會少。

格萊美就是最好的宣傳舞臺,往年獲得格萊美獎項的歌手,之後的音樂成績總是可以更上一層樓,獲得更廣泛的關注。更何況,李東來在格萊美上演唱了宛如神曲的“信仰”,轟動之大,當晚不做第二人想。

當晚就有數千萬人觀看了表演,而資訊社會,新聞從地球這一邊傳到那一邊是透過光速傳播的。

全世界有多少人看了表演啊,也許比不上超級碗、時代廣場跨年演唱會、春晚這樣的節目,但因為格萊美純粹的音樂受眾,會造成更好的宣傳效果。

會觀看格萊美頒獎典禮的就是音樂的主流消費群體,往往格萊美收視人數有幾千萬,就遠遠超過上億人收拾的節目宣傳效應,這只是專門特指音樂範圍。

而像春晚那種節目,看似影響大,其實宣傳效應並不會太好。春晚的觀眾都是以家庭為主,樂呵之後就算了,他們會去購買專輯的少之又少。絕大部分中國人即使喜歡音樂,也沒有購買實體版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