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階梯型(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一步,對現有的產業鏈上的工人進行考核,也不做比例上劃分。
原學徒級,滿一年者方可透過考試成初級工,或在滿半年後由匠人推薦考試。
匠人一級,需重新考核,視成績為中級工,高階工。
這些屬於工部內部整編範圍。
第二步,對應於現在外界。
蒙學畢業之後,有心投入工業項的,給予初級工待遇及補貼,薪酬則先拿五成,六月之後拿七成,一年後透過考核拿全。
同理鴻學畢業生,進入工部給予中級工待遇補貼。
整體細節上,在控制好比利,技能等級晉升節奏,保持在十,七,五,三,一的階梯型!”
頓了頓,朱允熥問道,“怎麼以來,情況會不會好一些?”
室內,與會人員瞳孔一點點睜開,一臉驚恐看著朱允熥。
不是被這個方案蠢到了,而是被驚豔到了。
看似換湯不換藥的方案,隨著前後邏輯一變,情況變得完全不一樣了,大多數的問題都已被解決。
至少在給人的感覺變了。
“不過還是不夠,最好能在程式上再新增一點內容,比如說,技校的入學考試!”郭清目光閃閃。
工商階級的社會地位,瓊海是為什麼無論都要抬起來了。
內部不抬,日後難抵中原思想侵襲。
這就像是給人解釋問題,一對一的解釋,甭管你用物理說服法還是理論說服法,只要自信意志堅定,總能說服一個人,一對多,一對百倍,說著說著搞不好就會被外界影響。
中原多少人口?
瓊海才多少,弄不好,中原現有的讀書人,都比瓊海青壯來的多,物理解決容易,卻更容易埋下隱患。
一旦瓊海與中原產生大規模的溝通,甭管中原士族垂死掙扎,還是低頭做小,都架不住一股龐大的中原思潮衝擊瓊海。
打鐵還要自身硬,想要降服體量更為龐大的中原,就必須苦修內功。
隨著郭清的補充,解縉,蔣瓛,常森,徐授業先後開口,紛紛為技校,乃至‘工’階級謀。
解縉,提出學歷等同方案,技校畢業等同於鴻學學歷,日後可晉升務實類的官職,中級工等同夜校學歷,在晉升上做等同考量,高階工分數加權。
蔣瓛則從人心考慮,認為應提升產業工人與生產過程中的話語權,對等朱允熥提出公會模式,允許產業工人組建公會,保障自身權利,不過這種模式在會議上被否定,一是沒有先例,二是這種模式有些過於理想化,想要掌控節奏需投入大量精力,以後可以推行,現在瓊海不適合,因有多方面都在兜底,精力上也不夠。
常森則說,軍工這一塊,可以在有條件下加重扶持。
徐授業則考慮技校培養週期,比對鴻學三年制,時間太長,沒那麼多要學的東西,其次工部也架不住,怎麼多產業工人去脫產學習,但比對夜校模式,時間又太短,同時學習效果真的不佳。
對此,郭清提出參照夜校半工半讀,不過不在是日夜,而分早午。
同時學制上按季入學,分出春夏秋冬四個學級,課程安排上做靈活調整。
早上進行實踐,午後進行理論學習,週期初級工六個月,中級工九個月,高階工一年。
同時晉升時間上,初級工晉中級要滿三年,擁有蒙學學歷減免一年,中級升高階四年,鴻學學歷減免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