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不正規,運動會的安排在籌備小組之下,安排的非常緊湊。

近短跑100米,各地就有三百人參加。

分成三了專案組,每組100人,分組按抽籤分十個小組,以三三晉級的方式不斷晉升,最終決出大組的前十名,然後在以成績選出二十人,從中決出專案的前三名。

誰能從這三百人跑出第一名,誰就是百米賽的老大,秋季運動會的第一塊金牌。

這張金牌很重要,意義更是不同啊!

後者的好處,傻子都應該清楚。

……

“可以開始了!”

在後臺處理完今早的工作,朱允熥再度出現屬於他的位置上。

隨著朱允熥落座,十二聲洪亮的鑼鼓聲敲響,響徹整個主會場,這一會沒人歡呼,都被各方的侍衛叫停。

比賽,就不能有什麼喧賓奪主,賽場上的健兒才是核心。

看著一個個站在跑道起點的青年,朱允熥露出笑容。

不專業是真的,可這又能如何?

一切先要有,才能去改,一蹴而不說有沒有這個時間,就算有這個時間,其他的事不做了嗎?

瓊海的物力與人力,還遠沒到能讓人脫產訓練的地步。

團結第一,比賽第二的思想傳播出去,這才是核心,其他的都可以暫時放一放。

力求完美是好事,可只有傻子才會不分時易的去搞這些。

嘭!

受到訊息的裁判,一聲槍聲炸響,會場內外瞬間安靜下來,十位健兒奔走而出,如獵豹一般朝著賽道的盡頭而去。

跑步誰都會,但能否跑的快就看個人。

透過預選的選手,或許達不到後世運動員的水平,但平均也是不弱,當跑出三十米後,一聲聲加油響起,現場氣氛隨之點燃。

十秒後,第一人撞破盡頭的紅線,跟著一窩蜂衝了過去。

成績很快的出來,無法精準到秒的情況下,只能依靠人眼來判斷,第一名是誰不需要思考,關鍵是第三四名,一番討論後便有人失望的離開……

第一屆瓊海秋季運動會的專案,無論是在參與人數,還是大項設定都無法和後世比。

可架不住瓊海能提供的場地少,第一次組織經驗不足,因此安排上顯得非常緊湊。

選拔環節節奏快,根本沒留下多少調整的時間。

小組內一旦晉級,頂多一炷香的時間,就要參加小組半決賽,再過一個時辰就是小組決賽,決出三四名後,午飯後沒多久便是總決賽。

在這種節奏下,後世經驗充沛的運動員都很難發揮出專業水準,更別說業餘組了,也就觀賞性相尚,將體育競技精神弘揚了出來。

同時也這樣的節奏,才能更好的調動百姓參與。

有人或許要問,中間為什麼不穿插200米,400米,接力賽,這樣不是更為合理嗎?

古人不懂,你朱允熥難道還不懂嗎……沒吃過豬肉,難道還沒見過豬跑嗎?

對此,朱允熥回答也很簡單,一是他懶,二是瓊海經驗不足。

打遊戲都要一關一關的打,升級也要一步一步走,第一屆只是宣傳,給一個印象,讓百姓接受,做足了鋪墊後才是正規化,模式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