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氣!”

老劉急的指著天空,“不對啊!據審計那邊彙編海口歷年下雨的統計,瓊海這個地方進入七,八,九,十,十一五個月,不說連日有雨吧,至少也不是現在這般的晴天雨。

就目前的記錄,今年的雨水太少了!

很多地方都已出現乾旱的徵兆!”

“這有什麼問題?”

朱允熥隨口道。

瓊海屬海洋性季風區,夏秋季雨水密集,基本上不會出現旱災,需防備也是最具可能出現在七至十一月的洪澇。

換做別的地方,別的時候,撞上這種酷暑,朱允熥八成會懷疑旱災是否會出現。

可就他了解的洪武年天災來說,洪武年最後一輪的旱已在洪武二十六年完成治理,藉此他還從中原薅了不少人口,往後不說是風調雨順,至少旱災是不會出現了。

瓊海的情況有沒有被記錄進去朱允熥不清楚,但大概是沒有,但這沒有的前提是瓊海沒出過特大旱災。

因此天氣再熱,朱允熥也沒往旱災上去想。

“我的大王啊!”劉方急著掏出一卷記錄攤在朱允熥面前,“我們都被匯總資料給矇蔽了啊!這才是瓊海真實的情況!

之前三年是我們運氣好,但這種好運氣不會持續太久!

真實的情況是,我們開墾的田地,有良好的水利灌溉設施,能保證每季的產糧。

但瓊海更多的土地,年年都經受週而復始的洪災,乾旱影響!”

“別急,我先看一下!”

朱允熥皺著眉拿起劉方匯總的資訊,雖不清楚這份東西為什麼是劉方匯總,而不非審計彙報,不過考慮到劉方的可靠,萬一呢……

資料入目,朱允熥臉色一下子凝固。

他算是明白了劉方為什麼會急成這樣?

總體資料非常的漂亮,年產稻米逐年增加,僅看這上升幅度,瓊海每年再多吸納三四萬青壯也沒問題。

但將總體資料拆開,就會發現推動糧食總量上升力量來自農墾軍團,而百姓自家產量不僅沒上升反而下降!

此有報喜不報憂的成分,更多是被瓊海景象所矇蔽。

中下層考慮不全面,上高層只看資料做事,從而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資訊斷絕。

若非劉方去查了,這真實情況可能就掩蓋至問題徹底爆發的那一天。

歸根究底,是生產力的不足,基層配套設施不夠。

農墾軍團走的是半現代的耕種模式,新開的沃土,魚髒臥肥,完善的水利,有計劃的耕種,每季畝產不斷上升,雖然還是在靠老天賞飯吃,可已有一定自主能力。

可在更為廣大的地方,老百姓自家的土地裡,依舊是那一套刀耕火種的耕種方式,加上不配套的設施,完全就是原生態,雨季來臨不一定形成大洪澇,雨季過去也不一定有大旱災。

這本沒什麼問題,可偏偏現在有了大食堂,拯濟了一次,便有第二次,第三次,形成了心理上的依賴,洪澇,旱災任有,可問題已經被整體平衡。

難怪劉方會說是運氣好,要是運氣不好,出現全域性性的洪澇,旱災,波及到農墾軍團的土地,一場大飢餓就在眼前……

“有什麼建議?”朱允熥放下手中的東西,他想聽聽劉方的意見。

“土改,全面土改,增加各地配套措施,全方面的佈局!”劉方急切的說道。

大的洪澇旱災瓊海沒發生,可小範圍是真不少,尤其是地方性的洪澇,一場下來一年收成就沒了。

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是,隨著大食堂,大工程的不斷鋪開,百姓吃飯的選擇已經不在是唯一,各地已出現荒田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