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武器,模式,個體要求上有變了,但下層的管理方式大差不差,最多就是注重思想,減少打罵,體罰,這些經驗大家都有。

可涉及到旅,師,軍三級,就必須將後勤體系摸索出來,人數越多,後勤壓力越大,如何保證戰時後勤,這裡面要準備的東西太大。

建立兩個師團,全數是為了對比參照,儘快摸索出經驗。”

常森解釋道。

無論是個人能力,還是與朱允熥之間的關係,是否執掌軍機要事,都改變不了的常森的未來。

洪武年的敲打太重,重的讓人就算跑到瓊海,亦是記憶猶新。

身為軍中之人,如何掌軍,平日如何行事,早被朱元璋教會,自然不會在瓊海重蹈覆轍。

聞言,朱允熥微微點頭,轉頭看向張巖,“三三制陣型,你們打算怎麼做?”

排隊槍斃,領先這個時代。

可逃不過陣型本身機動性不足,我軍搞出的三三制陣型才是地面作戰的最優解。

別看從排隊槍斃到三三制的落實,其中跨越了數百年歲月,但就軍械條件來說,瓊海制火器早已滿足,能否成型關鍵在人,在練。

而且就用戰爭經驗來說,東方世界甩了西方千年。

中原變局起,最核心的敵人還是朱棣,鬼知道朱棣會不會想出妙法破局?

小瞧古人那是要吃虧的,而小瞧朱棣,添上的或許就是命!

因此當再穩一手!

“三三制陣型目前還在摸索階段,和之前的陣型來說是完全不同,考驗是動態團隊配合。

我們的意思還是讓藍春和李增枝比拼!

等授銜結束之後,他們就會開始探索,快的話一年之內當能拿出相對成熟的模式!”張巖平淡的說道。

“這個時間可以給,一會告訴這兩個傢伙,這誰做的好,那麼誰就先晉升准將!”

瓊海在對火器兵種的探索上,逃不過兩大功臣。

藍春和李增枝之間的,一場場的比拼一場場的驗證,總結出了無數的經驗和能力,這才有了現在的全軍推廣。

“戰術,戰法上我們有探索,但終究不是真實的戰場,可以的話,我希望能增強戰場經驗!

一支沒有經過戰場洗禮的軍隊,其戰力永遠都是紙面!”

一直沒開口徐增壽說道。

“那麼你的打算是?”

朱允熥看向徐增壽。

“呂宋!”

徐增壽吐出兩個字。

呂宋為南洋諸國之一,洪武年間就遞交了表,但不管處於什麼角度,拿下呂宋對於瓊海都是巨大的補充。

“有方案了嗎?”

“有,但沒借口!”徐增壽極為光棍的說道。

中原自古不興不義之師,不可能為了戰爭而挑起戰爭。

“其實也是有的!”

朱允熥淡淡的笑道。

“是嗎?允熥你可不能……”常森規勸,卻不想被朱允熥打斷。

“你們可以聯絡一下林東主,他對呂宋肯定知道,我中原百姓在呂宋的日子可不好過,想來已盼望王師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