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爐鍊鋼,出的終究只是粗鋼,有了這磨砂機…機床,我們便可以將其他部件打造的更精細,一個月,最多一個月……我們就可以造出第二臺!”

如今機床的零件都是透過鑄模法獲得,體積大笨重不說,齒輪與齒輪之間契合存在巨大問題,不知更換了多少磨具才拼湊出眼前這麼一臺。

可有了第一臺磨砂飛輪,工匠們就可以透過飛輪磨砂的方式將零件做的更小,做的更精細,從而得到第二臺。

“不急,慢慢打磨,就算花費兩個月,三個月,只要有進步就是成功!”

相對於眼前這個大傢伙的精細改造,朱允熥更關心的還是鑽頭。

有了機械傳動將人力轉化成為機械動力,接下來再點出科技就方便了,磨砂拋光只是基礎,鑽孔,切割才是朱允熥想要的。

“沒錯!”

劉漢認真的點了點頭,“大王,要是沒事,接下來就交給我們吧,您已經在工坊待了太久,外面的事……”

朱允熥一直待在身邊,是動力也是壓力,可大王終究是瓊海國的大王。

“行吧,有什麼需求直接彙報,除了追趕進度之外,這些匠人才是我們的財富!”

待得時間是有些長了!

年後進入工坊的時候,氣溫還是偏低,如今已經換上了單衣,雖然對外聯絡沒斷絕,每旬的會議也沒斷,可長期留在工坊內終究不是個事。

多少要露露面,對外重新整理重新整理自己的存在感!

……

進入三月,河南,河北,山東,普降大雨!

一場場春雨澆灌下來,看著曲阜附近河流變得渾濁起來,沉溺與孔府文化中的朱允炆亦是反應過來,直接找上李景隆這位在曲阜玩的不亦樂乎的主。

“景隆兄,您為何不提醒一下本王!”

朱允炆拍著大腿,焦慮的神情流露在外,“眼下該如此是好!”

他出京就是想透過汶河一事積累功勞重新整理聲望,卻不想在曲阜被拖住了腳步,耽誤了太多時間。

朱允炆可不想什麼都沒撈到就折返南京,他的位置是穩,但一日不上位一日都會起變化。

“殿下莫急!”

李景隆坐直身體,“汶河之事我已經有了考慮,還請殿下慢慢聽我說!”

“景隆兄,既然已經有考慮,還請速速道來!”朱允炆一屁股坐下,彷彿抓住了救命稻草。

“此行的目的,殿下還記得嗎?”

“當然,巡查汶河附近,若真有水患將百姓安置好!”朱允炆不假思索回覆道。

“不錯!”

李景隆一副智珠在握的摸樣,“訊息是元宵之後傳來的,春雨在二三月,汶河全流域四百八十里覆蓋山東諸府,我們從南京出來的時候已經是正月十八,抵達山東是正月廿五,就算殿下沒耽誤行程,一個月的時間內,汶河問題可能解決?”

“不能!”

朱允炆搖頭。

水利相關的東西朱允炆不懂,可不懂不代表沒看過相關的奏摺,洪武年間天災不斷,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