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折票(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四點,發行於洪武二十年前的寶鈔,可在戶籍所屬縣城換成折票,一年折享一分五利,二年折享二分三利,三年折享四分利息,五年折享六分利息,十年折享七分五利息,未到期內折票不得流通,到期與官府指定場所兌付。
第五點,發行於洪武二十年後的寶鈔,依舊正常使用流通。
第六點,允許商賈按照規定吸收洪武二十年前寶鈔,大額折換折票利息會有增加。
……
此六點,進步面很多,但問題則也不少。
論進步!
金子,進入貨幣體系這是一次突破。
金銀,金為財富,銀為貨幣,此等概念已經在中原傳承上千年,哪怕是聖旨中所寫的賜金,實際上也只是指銅錢,並非真正的黃金。
黃金,在某些朝代更是禁止進入流通市場的。
雖然朱允熥不清楚,大明開國這麼多年,庫藏到底有多少,但想來絕對不會太少。
只是行事太粗暴了。
後世金本位制度的瓦解有諸多成因,但其中不乏因黃金兌換不受控制,而導致的準備金缺失。
據揭秘顯示,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伴隨著世界原油的暴漲,坐擁世界油田的阿拉伯土豪,紛紛先用石油換取的美鈔,然後再用美鈔兌出黃金運回中東,短短十幾年時間,作為布靈頓森林體系的重要錨定物的黃金儲備跌破極限。
若是當時庫存黃金足夠,美國就算想要廢除金本位制度,開始無限制濫發鈔票,至少也要拖上幾年。
同理,如今象徵財富的黃金出現在兌付體系,將極大的穩定寶鈔價值,但同樣也會導致大明中央的黃金儲備流失,一旦流失黃金的數目突破一個閾值,寶鈔體系就會崩潰。
流出容易,收回難啊!
更別說聖旨中沒有明確有特定的機構負責此事,事情的發展勢必會弄得跟開中法一樣,短期或許沒事,但長期必定會有官員上下齊手,過去寶鈔價值不斷貶低尚在撈錢,如今寶鈔增值還不得撈得飛起。
最後還缺少了一個培養過程。
任何新生事務,想要人接納,都需要一個培養過程,說句不好聽的話,資本家割韭菜也需要給韭菜生長的時間,硬來最後什麼都得不到。
寶鈔的市場,先有北宋交子,後有元朝的鈔票,再有洪武二十多年,前前後後數百年的歲月,雖取代不了金銀銅的地位,至少錢的概念已經生成,紮根於老百姓的心目中,最多就是覺得這錢不值。
可折票這東西大家都沒經歷過。
如今認了,可往後怎麼保障,單純依靠朱元璋的威望來背書,多少有些不足。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選定的儲君是朱允炆,而不是自己。
他可以保障一個長期性,可朱允炆能嗎?
或許開局可以,但當朱棣起兵造反,局面徹底惡化之後,朱允熥可不覺得朱允炆有那麼高尚的品格。
當年的蘇聯解體初期,操盤俄羅斯經濟的丘拜斯與執掌俄羅斯的葉利欽,他們就用自身的其行動闡述了人性的惡毒!
為了壓制有抬頭趨勢蘇共,兩人聯手將俄羅斯剩餘三分之二的資產,統統打包給國內的寡頭,暗中聯合西方資本。
導致大選來臨之前,蘇共的高層別說發聲了,報紙,媒體上,無一不是書寫著蘇聯時期的黑暗,喚醒民眾心目中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