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隊本身就要保留,大王設定教導隊的目的就是整訓全軍,如果教導隊就此消失,有違設立的初衷,按照我們想法,九月之後教導老兵會從建制中退出來,重新歸入教導隊內,但從沒想過輪換這一點!”張青補充道。

“時刻保持人員的流動,可以避免很多的事,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想法!”

思維沒開啟,總是在一個圈子裡打轉。

軍機處沒有廢教導隊的念頭,同時也沒產生教導隊輪換的念頭,經過羅貫中怎麼一說,思路一下子就開啟了。

“可行,不過這樣一來,教導隊級別就要提升,要讓士兵擁有榮譽感,不然吸引力會變小!”常森快速說道。

“附議!”

“同意!”

……

一時之間,無數人紛紛贊同這個做法。

“既然如此,那軍機這邊就儘快拿出方案,將其中的梳理出來,至於人員就按照折中二千五百人進行!”

黃子澄身為內閣元首,直接給擴軍方案做出總結。

“人員變了,那麼比例是否也要跟著變?”張青開口道。

瓊州本身就有一衛三千戶的兵力,加上下馬坊下來的,現有常備兵力四千人。

這四千人中勢必不可能人人都進入新軍,會有一大部分被淘汰,重新歸於民籍,如何安置好這些舊軍人,亦是1+3計劃中的關鍵。

一個方案的準備,更改,可不僅僅只是數字改變,更涉及到方方面面。

“按照軍機內部的統計,對於尚未改制的軍戶總數大概有二千八百多人,剔除老弱傷殘之後有一千八百人符合新兵,需地方分流四百人方能完成安置,如今只有二千五百人名額,這一千八百人顯然還需重新分配!”

如今的千戶所可不是後期,那種出現了大量逃兵,逃戶的千戶所,滿員是肯定的,最多就是人員質量有所差距。

軍改第一批,無論是哪方面的代表,無一不是有著將舊軍一口吃下,一勞永逸徹底解決大明遺留的念頭。

任何形式的社會改變,都會有人在此過程中被犧牲。

衛所制,以後世的眼光來看,屬原始落後的制度,限制民眾多樣化的發展等諸多不科學的地方。

但問題是衛所制是華夏千百年軍戶制的晉級版。

透過這一套成熟的體制。

軍戶們能以本就不多可能性,換取到了一個上升的機會,一個不需要繳納賦稅的資格,王朝初年,鼎盛之時,軍戶的待遇遠比普通老百姓要好,配合建功立業的可能,這才讓一代殺胚安分下來。

如今要改……軍籍變為民籍!

自由是自由的,可也失去了不需要繳納賦稅的軍田,等於是失了一鐵飯碗。

而且現役的軍戶中,祖輩多數有功與大明,哪怕自身沒建立過什麼功績,僅從軍中遷徙進瓊州,這對於大明的穩定也做了貢獻。

一刀切可以!

問題在於怎麼切,才能既能完成軍制的改革,又能讓曾今的軍戶們滿意。

原先的方案全部考慮到了,可如今人數少了五百個名額,這五百人是從百姓中出,還是從軍戶中出,一拉一扯之間其中的麻煩不小。

“軍隊需要保持平衡,全盤接受的話,舊軍人數太多,免不了會將過去的思想帶入軍中,所以全盤接受是絕對不可能的!”

常森直言道。

自家侄子,一直都在移民,為何?

還不是為了平衡人口結構,人源配比,軍隊本身也是一個小社會,想要練出新軍,想要練出強軍,舊軍的人數就不能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