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來,這些不過經驗之談,寫下來有何用?”常向東不解。

他並不覺得這些東西有用,覺得但凡只要沉下心來做事,都可以明白,因此沒有什麼傳播的價值。

“向東哥,你覺得沒用……那是你待在瓊海的時間少,你或許不知道,在我們離開瓊海之前,黃先生曾和三爺商議,希望藉此機會多收集一點雜書,雜書記錄的是什麼,那些不就是眾人覺得看不上眼的東西嗎?

你這關於賑災的辦法,安排,場地佈置,人心考量,真的就沒半點用處?

三爺為什麼要我跟著你,就是這一套有價值!

大王都認可了,怎麼會沒價值?

再說了,論到賑災,災民安置,人員選拔,我瓊海國有誰比你常向東經驗更足?”

聞言,常向東的目光為距,別說好像是怎麼一回事,終還是有些不確定問道,“大王和黃先生真的怎麼說過?”

“說過,還說要找郭什麼家傳,就是不知道能不能找到!”李漆錨定的說道,“而且我還能騙你不成?再說了,瓊海是什麼情況,向東哥你還不知道,名教講究的我們不講究,名教所看不起我們看得起!

試試,搞不好以後就成為瓊海賑災的模版,這可比你幹再多事效果都好。

就算最終無用,這才浪費多少時間?”

“有道理!”

“豈止有道理?著書立傳歷來都是最高榮譽,一時間有錯的,往後不還有機會慢慢改,真要能進的了大王的眼,你這可是第一!”李漆一副為你考慮的口吻說道。

“我這文筆不好,寫下來這不是丟人嗎?”

“文筆不好,咱們找人啊,這次大王帶的人又不是一個兩個,那些讀書讀傻的書呆子咱們不用,咱們用自己的人,這麼多人幫忙你還擔心什麼??”

越聽越有道理,常向東認真的點了點頭,“成,那咱們就搞,搞出來就是我們的功勞!”

“向東哥!”

就在這個時候,一跟著朱允熥來南京一期學員跑了過來,氣喘喘的說道,“有人送糧食過來,但不是我們的人,讓他們聽我們的安排,結果對方不聽,執意按照他們辦法來,直接將稻米洩了下來,有一千多石,說是要按人頭髮放,如今很多災民都跑過去了!”

“什麼?哪來的人?”

一聽這話,常向東急了。

賑災不是拍腦就能安排下去的事,誰要將災民當成是老實巴交的農民那是要遭反噬的。

餓極的人,什麼事情都乾的出來。

過去大明戶部賑災為什麼一日一濟,不讓人吃飽,就是不想有人鬧事!

哪怕現在落到了朱允熥手上,改成了一日兩濟,常向東也不敢讓他們吃太飽。

現在倒好,冒出一戶人直接按人頭髮放,這不是搞事情嘛?

“不知道!”

“不知道?一千多石稻米,你當誰家都能拿出來?”

一邊說,常向東一邊朝著管事指著的方位趕去。

“真的不知道,什麼旗號標誌都沒有,為首的是一年輕士子!”管事一邊追逐常向東一邊補充資訊。

“去,將附近千戶所的能叫的都給我叫上!”

眼下郊外聚集的災民有三萬多人,老弱佔了七八成,可還是有年輕人。

一千石糧食,按人頭髮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