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0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二)(第1/5頁)
章節報錯
楚王魯晨陽看到米有德糾結的表情。
他坦然的說道:“米先生,你想的沒錯,本王就是要讓瑞蜀兩國戰爭升級。
瑞蜀兩國想要練兵,以待時機成為漁翁。
這個機會,我們是楚國絕對不會給。
他們不想全面戰爭,那我們就幫他們全面戰爭。
米先生的地緣學說,能夠把握國家利益的大方向。
本王想聽一聽米先生的意見。”
米有德聽到楚王魯晨陽虛心請教,在這個情況下,他不可能藏私。
他略微思考,整理一下思路,這才說道:“小民只是說一下自己的淺見,供王上參考。”
“瑞國和蜀國控制戰爭的規模,這是兩國高層的默契。
但兩國因為紅山嶺地區,導致的國家衝突,絕對不會減輕分毫。
小民的建議是從百姓和軍人兩個方向入手,給瑞國和蜀國施加壓力。”
楚王魯晨陽聽到米有德的話,他眼前一亮。
他與大臣們討論,方向都是針對兩國的高層。
或是動用死間,或是派出大臣遊說。
他們都認為,只有決策層的那些人,才能改動一國的戰略。
楚王魯晨陽等人,行事都是根據自己的想法,做出的判斷。
他們平時確定國家的戰略方向,很少因為外部因素突然轉折。
楚王魯晨陽聽到米有德的說法,他就非常好奇。
米有德看到楚王魯晨陽的表情變化,他就知道自己賭對了。
他想要提高地緣學說在楚國的地位,他講出的想法必須要與其他人不一樣。
要不然泯然眾人,拼的就是關係。
米有德詳細介紹他的方法。
“鼓動百姓,這是成本非常低,效果卻很好的方法。
百姓通常情況下比較盲從,因為接觸的學識和資訊都有限,他們易被輿論鼓動。
百姓才是一個國家真正的基石。
一旦讓百姓認識到他所在的國家是一個卑躬屈膝的國家。
不能給他提供安全,更不能讓他獲得榮譽感。
如果只有這麼一個國家,他也只能屈辱的忍受。
一旦還有同族建立的國家,有能力的百姓,必定會選擇向外遷移。
華夏曆史上春秋戰國時期就非常典型。
楚人可以在秦國當宰相,成為統領數萬兵馬的大將軍。
各國的人才流動的非常快,所在的國家一旦無法讓他們實現理想,這些人立刻就用腳投票。
紅山嶺地區不只關乎著瑞國和蜀國不能放棄的領土。
更是有一座大鐵礦,關乎著兩國工業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