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王蘇振興一直關注著戰場的情況。

他看到最近幾日的戰報,這才徹底放心下來。

襄國與趙國接觸的地方,是大片山區丘陵地帶。

這種地方更適合普通軍隊騎著摩托車通行,不適合戰車作戰。

趙國強大的戰車軍團,在這些地方根本發揮不出來實力。

襄軍憑藉靈活多變的戰術,打得有些艱難,但戰線卻沒有崩潰。

襄軍能夠抵擋趙軍的攻勢,他們做到了這一點。

襄王蘇振興就因為,朝廷投入到大都督府的海量銀幣完全值得。

經過這場戰爭的檢驗,襄王蘇振興也終於放下心中的重擔。

襄國已經有能力守護自己,不需要戰戰兢兢看其他國家的臉色。

襄國做事能更加大膽一些。

襄王蘇振興同樣發現,趙國遠沒有他想的那麼強大。

特別是開戰之後,趙軍的後勤出現了問題。

趙國吞併諸多小國的後遺症,現在徹底顯現出來。

這些小國的國民,九成以上是漢人。

趙國膽子再大,他也不敢做出屠城之舉。

這些國家的遺民,大部分都活了下來。

趙國為了當地的穩定,又沒有把這些遺民大規模遷移到其他地區。

哪怕是給趙國十年時間,這些遺民也會忘記故國,安心做趙國的順民。

但現在距離他們國家破滅,才過去很短暫的時間,還有一部分人心思故國。

這些人不敢明面反抗趙國,但趙國與襄國開戰之後。

這個群體卻想辦法破壞趙軍的後勤運輸。

他們炸燬橋樑、鐵路,燒燬倉庫裡的物資。

這些人做事完全沒有章法,有很大的隨機性。

也正是這個特點,趙國想要短時間把他們找出來,根本做不到。

襄王蘇振興對於這個群體很感興趣。

他已經讓人開始與這些人接觸,給他們提供資金和武器,幫助他們復國。

襄國可以趁著趙國一時的虛弱,從趙國身上咬下來一塊肉。

但趙國的底蘊確實比襄國要強。

兩個國家長期在邊境對峙,進行軍備競賽。

以襄國的底蘊,在未來必將會輸掉。

襄王蘇振興選擇在兩國交界地帶扶持一些小國充當緩衝國。

這是慷趙國人之慨,襄國只需要付出一點點代價,就能給未來的趙國增添極多的麻煩。

襄王蘇振興不只是想到現在的戰爭,他還思考完戰爭怎樣體面的結束。

畢竟襄國想要徹底消滅戰國,哪怕是北方有燕國的配合,那也根本做不到。

書桌上的電話鈴聲響起。

襄王蘇振興拿起電話,裡面傳來機要是官員的彙報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