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63年(公元1666年),五月十五日。

蜀軍統帥譚正陽帶領蜀軍的將領,前往戰車營地視察。

僱傭軍已經接管戰車、自行火炮組成的機械化部隊三天時間。

譚正陽統帥知道短短三天時間,僱傭軍的軍官想要與蜀軍士兵配合默契,這根本不可能。

為了加強上下溝通的關係,蜀軍還保留原先部隊的部份軍官。

他們學習帝國軍官本事的同時,還起到讓軍令暢通的作用。

即便是這樣,三天的時間,這支部隊能做到依令行事,就已經很不容易。

譚正陽統帥不想打擾僱傭軍磨合軍隊。

但現在的形勢變化,卻不得不讓他前往戰車營地。

三天之前,瑞軍的機械師,就像鐵礦縣發起進攻。

譚正陽統帥立即決定出兵,構築防線抵擋機械師的進攻。

他在帝國進修時,瞭解過機械師強大的突擊能力。

一般的戰壕,對於戰車來說,輕鬆就能越過去。

譚正陽統帥只能另闢蹊徑,他透過部署重磅地雷,再加上梯次設立的炮兵部隊,層層阻擊敵人。

他根本沒有派步兵,修築戰壕抵擋敵軍的進攻。

譚正陽統帥知道,這樣做完全是無用功。

只靠著士兵的意志,根本無法抵擋戰車的突擊。

他這樣做,除了徒增傷亡之外,沒有任何作用。

譚正陽統帥的能力,堅持了三天時間,他就覺得在這樣做,已經堅持不下去。

瑞軍機械師突破地雷場,適應蜀軍的炮擊。

他們只要願意承受部分軍隊的損失,鑿穿蜀軍的防線,只是時間問題。

蜀軍計程車氣充足,譚正陽統帥還能收攏殘兵節節抵抗。

蜀軍士氣正在低迷之時,如果這次被瑞軍機械師殺穿,後果不堪設想。

譚正陽統帥知道想要對抗戰車,唯有讓蜀軍的戰車出擊。

僱傭軍剛來蜀軍不久,也不能讓他們繼續適應下去。

戰場是最好的老師,現在沒有時間訓練,只能讓他們提前經歷戰場的考驗。

譚政陽統帥進入到戰車營地。

他看到的景象,就令他張大嘴巴。

營地中正不斷響起大炮的轟隆聲與戰車發動機的巨大響聲。

三十多輛戰車,他們排成一排,集體向著前方發起衝鋒。

後方的自行火炮,邊行進邊開炮。

炮彈在前方二十多米處爆炸。

他都能聽到,濺射出來的彈片,打在戰車裝甲上,出現的砰砰聲。

戰車在行進過程中,不時還開炮,擊中前方的標靶。

這個場景,蘊含著很多蜀軍之前可望不可即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