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魯晨陽看到晨陽號戰列艦進入地中海。

他回望蘇伊士運河,正是這條運河,讓帝國前往歐洲的航線,縮短了近一半時間。

這條航線才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航線。

蘇伊士運河就是海貿的生命線,哪一方勢力掌握蘇伊士運河,他就掌握世界貿易。

楚王魯晨陽看一下風平浪靜的地中海。

這個時候是地中海最平靜的時候。

之前歐洲各國,透過不斷的戰爭,確立在地中海內的權力。

他們這些地中海沿岸的新興國家,等到國力水平和海軍能力發展起來,地中海將再次成為各方勢力角逐的戰場。

楚王魯晨陽眺望遠方,他用歡喜的語氣說道:「我們距離楚國已經非常近。

本王出使完閩國,就能登上自己的國土。」

方差指著西方說道:「君上,閩國之前的首都在開羅。

但開羅周邊都是一片沙漠,只有少量的三角洲可以種植小麥。

沿岸有水的沙土地,可以種植沙棗。

沙棗產量又低,它既不好吃也不頂餓。

只因為其他糧食,無法在沙土地上生長。

北非緊鄰著大沙漠,沙漠的地域還在不斷擴張。

這裡根本養活不了多少人口,還需要大量向外購買糧食。

閩王之前拼盡全力向歐洲發展,就是為了搶奪生存空間。

現在歐洲局勢相對穩定,閩國直接把國都遷移到雅典。

希臘地區地處巴爾幹半島,以山地丘陵為主。

但這些地方至少能種植玉米、紅薯等作物,環境遠好於沙漠地區。」

楚王魯晨陽感慨道:「本王為了打贏歐洲同盟軍,深入瞭解過閩國與歐洲各國的戰爭。

閩王張瑜亮可能是察覺到自己身體不太好。

他發動戰爭太過急切了。

閩國本來就是一個底蘊淺薄的小國。

他僅憑一國之力,選擇像奧斯曼土耳其和歐洲各國同時發動戰爭。

戰線拉的太長,閩國的精兵又太少,武器裝備還不好。

閩國的失敗,這與閩王急功近利有很大關係。

閩王心態放平和,只是向東進攻奧斯曼土耳其,或是向西進攻神聖羅馬帝國。

閩國穩紮穩打,這也就不需要把帝國拉下場。

按照帝國以往的策略,拿下波斯地區,會讓軍隊休養一段時間。

沒有閩國的求援,帝國不會在這個時候下場。

這樣閩國有充足的時間,慢慢蠶食歐洲各國和奧斯曼土耳其的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