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程德佑聽到趙王蘇熊這樣說,他一點都不意外。

不只是趙王蘇熊,趙國的很多大臣,他們對於經濟危機的危害,一點都不瞭解。

首相程德佑只能耐心解釋道「王上,臣從多方渠道收集到的訊息,已經基本能還原當時的情況。

南方新洲為了賺更多的錢,他們的土地主要種植經濟作物,糧食從趙國或是襄國購買。

南方新洲之前只是由一個個城邦組成,這些小的城邦實力非常弱小,他們既沒有必要也沒有能力達成糧食自主化。

當地已經養成種植經濟作物的習慣,即便我們趙國吞併這些地區。

因為當地種植經濟作物,已經形成產業鏈。

這些經濟作物還能促進我們趙國很多工業產業的發展,內閣當時就沒有糾正南方新洲的農業產業結構。

現在由於經濟危機導致相關產業鏈大規模破產。

破產的農民和工人沒有錢購買糧食,當地的糧食商人囤積居奇,糧價暴漲。

種種原因導致當地人出現叛亂。

當地官府要負主要的責任,南方新州的知府和巡撫,有一位能解決相應的問題,局勢都不至於發展到這種境地。

隨著經濟危機的擴散,趙國很多地方都會出現問題。

我們趙國除非學習帝國的救濟糧制度,給予底層人民一定保障,要不然哪個地方的經濟出現惡化,大量人員失業。

哪個地方就有出現判斷的可能。」

首相程德佑把自己想說的問題,全部都說出來。

他希望趙王蘇熊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趙王蘇熊長嘆一聲,道「本王之前對於經濟危機的認知還是太淺顯,沒能瞭解到經濟危機可能給國家造成的強大危害。

帝國的救濟糧,這種政策咱們趙國是應該學一學。

救濟糧花不了多少錢,這份錢由王室直接出了。」

首相程德佑立刻帶領文官,高頌王上聖明。

帝國的救濟糧政策,這項政策想要實行非常簡單。

甚至不用帝國專門派官吏進行詳細調查,併發放救濟糧。

趙國的官府能力不足,完全可以直接把救濟糧,發放到基層的鄉鎮,由村官進行救濟糧的發放。

這樣朝廷不需要額外的支出,只需要支出救濟糧的成本與運輸成本。

趙國之前的分歧,那就是這個成本由誰來出。

官員們的意見是由王室來出錢,王室的意見是由國庫來出錢。

趙王蘇熊見識到南方新州的叛亂,明顯想明白了問題的關鍵。

救濟糧花不了多少錢,一旦出現叛亂。

派兵平叛與戰後重建花費的錢,那要數百倍甚至上萬倍救濟糧的錢。

趙國不像帝國那樣,只需要出臺政策,就能解決大部分問題。

主要原因就是趙國比較窮,特別是經濟危機之後,趙國的國庫已經空虛。

帝國的大部分政策,那都是用錢來換時間。

趙國缺錢卻不缺時間,很多政策都無法施行。

趙王蘇熊看向眾位大臣說道「事情有輕重緩急,趙國應該做的事情是遏制叛亂的發生。